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6篇
  免费   2298篇
  国内免费   1221篇
电工技术   1501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1697篇
化学工业   4523篇
金属工艺   1438篇
机械仪表   1555篇
建筑科学   2009篇
矿业工程   781篇
能源动力   703篇
轻工业   1903篇
水利工程   458篇
石油天然气   1414篇
武器工业   155篇
无线电   32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19篇
冶金工业   1344篇
原子能技术   274篇
自动化技术   320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28篇
  2022年   611篇
  2021年   983篇
  2020年   863篇
  2019年   688篇
  2018年   781篇
  2017年   866篇
  2016年   733篇
  2015年   1008篇
  2014年   1296篇
  2013年   1606篇
  2012年   1847篇
  2011年   2050篇
  2010年   1508篇
  2009年   1489篇
  2008年   1523篇
  2007年   1485篇
  2006年   1433篇
  2005年   1194篇
  2004年   810篇
  2003年   763篇
  2002年   787篇
  2001年   610篇
  2000年   596篇
  1999年   633篇
  1998年   541篇
  1997年   410篇
  1996年   403篇
  1995年   338篇
  1994年   323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56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7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high-throughput (105.5 g/h) passive four-stage asymmetric oscillating feedback microreactor using chaotic mixing mechanism was developed to prepare aggregated Barium sulfate (BaSO4) particles of high primary nanoparticle size uniformity.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chaotic mixing could be induced by three unique secondary flows (i.e., vortex, recirculation, and oscillation), and the fluid oscillation mechanism was examined in detail. Simulations and Villermaux–Dushman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almost complete mixing down to molecular level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prepared BaSO4 nanoparticles were with narrow primary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having geometric standard deviation, σg, less than 1.43 when the total volumetric flow rate Qtotal was larger than 10 ml/min. By selecting Qtotal and reactant concentrations, average primary particle size can be controlled from 23 to 109 nm as determined by microscopy. An average size of 26 nm with narrow primary PSD (σg = 1.22) could be achieved at Qtotal of 160 ml/min.  相似文献   
2.
3.
Li  Miao  Xiong  Naixue  Zhang  Yin  Hu  Ying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2022,27(4):1768-1777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the traditional city model is no longer applicable. Therefore, the emerging concept of smart city meets the...  相似文献   
4.
就陆相中高成熟度混积型页岩油开发而言,岩相对甜点的控制作用还不明确。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利用岩相构型分析、无人机倾斜摄影和三维地质建模等方法,结合岩心、露头、测井、分析化验和试油动态等资料,开展了岩相构型对甜点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把传统人工考察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结合起来,从井点设置、岩相参数定量刻画、格架模型和三维岩相原型模型建立等方面出发,可以表征芦草沟组露头剖面岩相构型三维空间分布特征。混积细粒储集岩岩相构型组合主要有渐变型、突变型和特殊型3类:渐变型砂体发育程度较高,形成上、下对称状岩相构型,常表现为多个相似旋回的叠置,烃源岩优质,储集层溶蚀孔隙发育,是优质甜点;突变型砂体发育程度一般,形成非对称状岩相构型,常呈多个相似旋回的叠置,烃源岩较为优质,储集层厚度薄;特殊型属于厚层碎屑岩类型,砂体发育程度高,呈单一旋回砂体叠置,储层较为致密,为相对优质甜点。储集岩岩相构型控制了甜点分布,并影响着开发部署策略。渐变型甜点发育程度高,非均质性弱,开发效果最好,采用大规模水平井平台化作业进行效益开发;突变型非均质性强,开发效果一般,是后续接替区域;特殊型整体呈分散状,连续性较差,非均质性强,需精细研究岩相构型空间分布,结合核磁共振法所测的物性参数和含油气性参数部署水平井开发。  相似文献   
5.
采用非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模拟和揭示基坑沉降动态特征和变形规律,为工程设计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非等间距GM(1,1)模型不能识别处理突变数据的缺点,结合数据异常值检验的格拉布斯准则(Grubbs criterion)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非等间距灰色GM(1,1)预报算法。利用改进前后的模型分别对某一建筑物基坑沉降监测点的16期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对比采用Grubbs异常值检验法前后模型的预报结果表明,采用Grubbs检验法剔除异常值后,非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的均方误差为0.17,验证了改进后模型对描述小样本沉降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尹波  周书仁  桂彦 《电子质量》2022,(1):103-106
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引导下,培养跨学科思维与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大数据是一个典型的学科交叉的技术,资源分散是当前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该文以长沙理工大学"大数据行业应用"虚拟教研室建设为例,打造"大数据"特色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组织,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师资队伍、质量监督等方面提出建设措施,为培养跨学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柳军  杜智刚  郭晓强  殷腾  俞海  曹大勇 《石油学报》2022,43(11):1632-1641
针对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完井管柱下入屈曲磨损的问题,使用微元法确定管柱轴力及摩擦阻力,采用能量法计算管柱临界屈曲载荷,根据White和Dason的"磨损效率"模型,建立了全井段管柱定量摩擦磨损量预测模型。基于此,探究了压裂级数、分段间距、油管规格对管柱屈曲及磨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压裂级数的提高使管柱中和点上移,每提升10级压裂,中和点约上移13.5 m,而分段间距长度和油管规格提高使中和点下移;2管柱屈曲风险随压裂级数增大而增大,随油管规格和分段间距长度增加而减小,每提升1 m分段间距长度,管柱最大屈曲风险位置的安全系数约提高0.1;3压裂级数与分段间距对管柱全井段磨损量影响较小,而油管规格提高使得管柱全井段磨损深度减小,但磨损面更宽。  相似文献   
8.
尹宏杰 《电子质量》2022,(1):122-125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功率越来越高,铜排作为大通流部件在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铜排在工作时通大电流,设计时必然要考虑其带来的温升问题.温升过大时会加速部件老化甚至导致故障造成经济损失.该文通过对在空气自然对流、强制风冷、封闭或半封闭,截面积相同但厚度不同4种场景下铜排通流能力的测试和分析,得出铜排通流与场景及和尺寸的关系,强制风冷环境温升最低,利于通流,同时薄的铜排单位长度有着更大的散热表面积.该文的结论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些铜排设计和技术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聚丙烯纤维(PP纤维)、耐碱玻璃纤维(BX纤维)、钢纤维(GX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电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在前期掺量优选试验基础上,采用卧式离心工艺成型了规格为φ190×12×M×BY的UHPC电杆,并进行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纤维种类对UHPC折压比的影响从高到底依次为:GX纤维、BX纤维、PP纤维;三种纤维均可提高UHPC的耐久性,但效果不显著;三种纤维对UHPC电杆力学性能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GX纤维、BX纤维、PP纤维;三种纤维UHPC电杆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考虑电杆外观和经济性,可使用PP纤维和BX纤维生产UHPC电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