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72篇
化学工业   12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54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17篇
水利工程   19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篇
冶金工业   14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以郭象无道体的哲学立场诠释庄子之学,并及于王弼、老子之学,关键在于撤销了道家有实体义的哲学立场,并认为王弼讲圣人体无,是高孔子于老子,又以郭象的迹本之论,汇入儒家的境界之中,认为儒家的圣王,表面之辛劳是迹,而神仙意境方是其本,既吸收魏晋道家有用于儒家的理论,又以此高儒贬道.就此而言,既曲解了道家老庄、王弼之学,也对儒道对比的问题,有了失当的理解.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与反省.  相似文献   
2.
《中华手工》2005,(4):52-53
2005年前,老子作别洛阳,驾牛西去,出函谷关后,消失在西边的苍茫里。离别前,他留下一件“手工作品”——刀刻在竹简上的五千个字。但是,没几个人读,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烽火狼烟——战国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3.
老子从分析人的本性入手,论证了欲望不是人性的内容;通过分析人欲的弊端,强调人应该通过节欲、寡欲来免除外在的祸害与不幸,保持人淳朴的本性。只有无欲、不争,万物才能顺其自然地发展。老子关于人欲的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其人性论的基础。深入研究老子的人欲理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人们躁动的心态下,我们需要的是喧嚣后的反思,和反思后的心态的谐和。结合老子的时代状况进行细致地剖解《老子》,从老子哲学中我们探寻到他对个体心态修养的关注,"自然"、"无为"、"反朴"的理想人生境界是其个体心态修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是"虚"、"静"、"柔"。老子智慧对浮躁的现代社会的个体心态修养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南昌水专学报》2017,(2):48-53
"道"乃老子思想体系之核心概念。他将"道"定义为一种路径及其蕴含之规律,并论述了宇宙生成、万物生灭以及人类生存之道。老子坦言,他对道的解说不过是勉强而为之。老子告诫世人,悟道时应保持虚静;为更好地运用道,还须努力"得一",以求把道的"无为、无知、无欲、柔弱、谦卑"运用到"治国、作战、养生、处世"中去。  相似文献   
7.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体现了老子所秉持的不同于儒家的一种价值观念.有得宠就有失宠,祸福相依,得失无定.人们高兴于得宠而担心失宠,却不知得宠意味着失去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老子哲学崇尚个体人格独立和自由,对于今天的社会价值观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老子的思想言微义大,玄妙隽永,充满了丰厚的教育蕴意。他以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敏锐的静观默察视角成为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源泉之一。文章着重通过对老子德行教育思想的研究,希望能对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教育的一些弊端提供解决建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老子德行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文化是有机会给世界以启迪的。老子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老子教导的圣人行。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先人后己,先大后小,先集体后个人。孔子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孔子教导的圣人行,不要妄自揣测,不要专制、固执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