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5篇
化学工业   72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8篇
轻工业   3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10篇
自动化技术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ydrogen is among the emerging energy vectors that are being developed to replace nonrenewable hydrocarbon energy sources. The preferred method to produce hydrogen without generating greenhouse gases is the electrolysis of water using renewable energy.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during the water electrolysis process is a desirable goal regardless of the source of electric power. Similar to ferrous/ferric mediation, iodide can be used as a mediator in the electrolysis of an acidic suspension of coke or coal. The iodide ion is oxidized at a far lower anodic potential than the alternativ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This reduces the cell electrolysis voltage and, consequently, reduces electricity use. The iodide consumed at the anode is continuously regenerated by chemical reaction with the coke/coal in suspension.  相似文献   
2.
漆酶氧化还原介质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漆酶-氧化还原介质系统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漆酶的催化反应发生在铜离子形成的活性中心,当介质存在时通过介质中间体传导电子使得反应的速度加快,效率提高,氧化底物范围可进一步扩大。这种漆酶介质系统作为新型的生物制剂在纸浆漂白、纺织品生物整理、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同步污水处理/发电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步污水处理/发电技术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生物催化剂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具有能量转化率高、污泥产率低、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本文阐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反应器的类型及结构,综述了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对芦苇烧碱-蒽醌浆进行漆酶/介体体系脱木素处理结合过氧化氢漂序进行漂白。结果表明,分别利用三种介体HBT、VIO和NHA辅助漆酶脱木素,导致浆的白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的幅度与介体种类和用量有关。在相同浓度时,浆白度的降低幅度随介体的氧化还原电势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过氧化氢漂白的结果,可以认为LMS-QP最佳处理条件为使用介体NHA,用量为0.5%,漂白时间为2 h。对用2%VIO为介体脱木素后的浆残余木素分析表明,经过漆酶/介体体系处理浆料,浆残余木素中的羰基含量相对提高。  相似文献   
5.
We have studied the potential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s the oxidation of NADH of several oxidation products of guanine and its derivative guanosine-5′-monophosphate (5′-GMP) on pyrolytic graphite electrodes (PGE).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 generated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ur investigations focused on the oxidation products that are adsorbed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are redox active and, exhibit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the oxidation of NADH. These compounds were electrochemically and kinetically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dependence of the formal potential on pH and electron transfer rate constant (ks). The voltammetric and catalytic behavior of both guanine and 5′-GMP oxidation product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other guanine derivatives we have previously studied. Some mechanistic aspects concerning the generation of the catalyst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是目前国际上用来衡量水质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水体中氧的溶解度非常低,以电子媒介体代替溶解氧为电子受体的介体型BOD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以其快速、准确、稳定等优点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论述了介体型水质BOD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重点讨论了介体型水质BOD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构成及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优缺点,并对其核心部分-微生物膜的制备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毛赟  ;徐宏炳 《微机发展》2008,(7):170-172
基于共享数据库的方案是现在高校进行数据集成普遍采用的模式。但随着全局业务的增多,这种方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共享数据库性能瓶颈的问题。从有效利用业务数据库、降低共享数据库业务压力出发,在研究了已有的改进方案之后,对基于共享数据库方案的框架进行改进,提出了一个同时使用共享数据库模式和中介模式,能够进行负载均衡的新的数据集成框架模型。对模型的优劣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9.
张礼霞  李伟善  孙保兴 《广东化工》2007,34(10):64-66,98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成对有机电合成的新研究进展,根据电解合成的方式即电解过程是否需要媒质的情况对成对有机电合成进行了新的分类,介绍了这二类有机成对电合成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评述。成对有机电合成的不断发展,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将推动绿色工业的进步,其应用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软件复用是解决软件危机的重要手段,构件库是软件复用的重要的技术支撑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构件重用的可能性和效率,支持构件库的分布式访问,提出了基于ALOAF模型和CORBA技术的分布式构件库框架模型。文中讨论了开放体系结构的构件库框架(ALOAF)、CORBA技术和基于ALOAF分布式构件库框架模型的层次结构,并给出了基于中介服务器该模型的一种实现方案。在此基础上,以VisiBroker中间件和ORACLE数据库为支撑,采用JBUILDER9开发工具,开发了一个分布式构件库原型系统,验证了分布式构件库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