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47篇
机械仪表   4篇
矿业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性能优异的软磁金属玻璃金属玻璃的最大特点在于比传统非晶态合金具有显著较大的玻璃形成能力。传统的铁基和钴基软磁非晶合金,为了形成非晶态就必须以10^5K/s以上(临界冷却速度)的极高冷速将其熔体冷凝来获得。然而铁基和钴基金属玻璃,其临界冷却速度则要比传统非晶态合金慢两个数量级以上,在铜模中即可获得尺寸在mm级以上的大块材料。  相似文献   
3.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以及透射电镜(TEM)对渗碳钢23CrNi3Mo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以及等温转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此,设计了一种新的热处理冷却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以0.05℃/s和0.1℃/s的冷速连续冷却时,表面渗碳层为高碳马氏体组织,过渡区为高碳马氏体+下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基体为下贝氏体组织;渗碳试样外表面在高温段以较低的冷速(0.05~3℃/s)连续冷却时,碳化物沿晶界析出形成网状碳化物;无渗碳的实验钢的贝氏体等温转变温度范围为375~450℃。新的热处理冷却工艺为:试样在880℃保温完成后,采用快速冷却工艺,以冷速大于等于5℃/s进入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直接入450℃的盐浴炉,入炉后均温5~10min,在低温转变区即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采用慢速冷却工艺,冷速小于等于0.1℃/s。获得的试样渗碳层深度为1.4mm,国外的阿特拉斯钎头渗碳层深度为1.2mm,两者基本相同,但前者硬度分布更加平缓;两者表面显微组织均为高碳马氏体组织,过渡区均为马氏体加下贝氏体组织,基体均为贝氏体组织。通过设计新的热处理冷却工艺,获得了与国外钎头相同水平的试样。  相似文献   
4.
以钢种为Q235,直径为φ14的圆钢精轧最后三道为研究对象,采用Gleeble 1500D热模拟实验机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变形工艺和冷速对实验钢组织的影响,同时针对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晶粒细化的工艺制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熔体反应制备了组织均匀的Al-5Nb-RE-B中间合金,研究了该中间合金对A356铝合金的细化效果。结果表面,添加1 wt.%的Al-5Nb-RE-B中间合金后,A356铝合金的晶粒度从原来的800um细化为200um。不同冷速下的研究结果表明,Al-5Nb-RE-B中间合金具有较低的冷速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有限元法(FEM)对双椭球热源的移动焊接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焊接过程中的传热学行为,研究了不同焊接条件(包括板厚、热输入、预热温度)对焊接热影响区冷速(t8/5)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FEM与传热学公式计算结果,确定了中厚板的临界板厚条件,采用多项式回归法建立了中厚板t8/5的数值预测公式,并讨论其对预热温度的适用范围。焊接试验采用相同的焊接参数进行,温度热循环及组织的比较结果表明,数值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的较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Nb-V-Ti微合金钢进行了不同卷取温度和卷取后冷却速度的热模拟试验,并且对所获得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两阶段轧制后,试验钢在540~460℃卷取以及卷取后冷速为2~0.5℃/s的条件下,最终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少量多边形铁素体和M/A组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组织逐渐细化,这与较低的卷取温度导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转变区间具有较低的转变温度有关。同时加快卷取后的冷却速度,组织进一步细化,这可能与卷取后发生一定程度的回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9.
至此,在解决工件淬火变形方面,可以把热处理环节的工作简化成:移动与缩短冷却速度带,使其完全落在它的第Ⅱ冷速区内。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应当对影响工件冷却速度带位置和宽度的主要因素做一番研究。调节某个影响因素,以求控制工件冷却速度带的位置和宽度,这就成为一项控制工件淬火变形的措施。由于诸多影响因素(也就是措施)最终都作用在同一个工件上,又有必要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