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9篇
  免费   654篇
  国内免费   512篇
电工技术   189篇
综合类   666篇
化学工业   182篇
金属工艺   53篇
机械仪表   65篇
建筑科学   3529篇
矿业工程   1331篇
能源动力   166篇
轻工业   30篇
水利工程   779篇
石油天然气   160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5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4篇
冶金工业   237篇
原子能技术   26篇
自动化技术   1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532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629篇
  2011年   628篇
  2010年   500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In this study, 30 subject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Ta: 24, 27, and 30°C) and CO2 level (8000, 10 000, and 12 000 ppm) in a high-humidity (RH: 85%) underground climate chamber. Subjective assessment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compared with exposure to Ta = 24°C, exposure to 30°C at all CO2 levels caused subjects to feel uncomfortably warm and experience stronger odor intensity, while increased mental effort and greater intensity of acute health symptoms were reported. However,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a on task performance o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were found. This indicated that subjects had to exert more effort to maintain their performance in an uncomfortably warm environment. Increasing CO2 from 8000 to 12 000 ppm at all Ta caused subjects to report higher rates of headache, fatigue, agitation, and feeling depressed, although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ly at 24 and 27°C. The text typing performanc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is exposure, whereas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nd thermal discomfor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se effects suggest higher arousal/stres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of Ta and CO2 concentration on human responses was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2.
BIM技术以三维设计为基础,以数字信息为载体,将建筑信息贯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然而由于地下工程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BIM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并不多见。叙述了BIM技术在隧道、地铁和矿井建设几种地下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并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了BIM技术在地上工程和地下工程中应用的异同。最后,提出了目前BIM技术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为推动BIM在我国地下工程中更广泛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煤矿测量工作中,贯通测量是其中重要工作之一,确保贯通点的误差在设定的范围内,决定了贯通测量的成败。本文将马脊梁煤矿副立井与王村回风立井的贯通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使用井下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及陀螺定向技术等,设定了贯通测量的方案,开展了误差预计,通过对比预计结果和要求,保证了贯通测量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学映 《中国锰业》2006,24(4):42-45
针对复杂型锰矿开采提出了由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技术,与其它采矿方法相比较,这种方法提高了回采率,降低了采矿成本。  相似文献   
5.
利用华北油田水驱开发晚期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油藏改建大型地下储气库,对保障京、津、冀等地区安全、平稳供气,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前期对华北任11井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已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但没有解决工作气量、气垫气量优化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文章通过借鉴国外含水层储气库注采运行的经验,在物质平衡原理基础上,提出了描述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预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随油气界面下移,气库能达到的最大工作气量和相应气垫气量。通过实例求解得出注气增压系数对工作气量及其在库容量中所占的比例影响较大。随着注气增压系数的增大,工作气量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气库效率随之提高,因此,提高注气增压系数是提高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油藏储气库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地下埋藏式钢岔管抗外压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岑黛蓉  王建  丁丽 《水力发电》2006,32(1):52-54
考虑了钢岔管与混凝土垫层的初始缝隙和初始几何缺陷,给出了一套地下埋藏式钢岔管抗外压稳定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和求解方法。采用该方法分析某工程实例,将其成果与阿氏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得到一些对工程设计有参考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在紧邻厂房中控室的基坑开挖中,根据复杂环境条件与施工要求,采用浅孔微差爆破并通过选取合理开沟掏槽位置来控制最小抵抗线方向以及控制一次最大起爆药量等措施,达到了控制飞石、降低爆破地震的效果,保证了爆破质量与爆破安全,提高了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 ,若使地上、地面、地下空间协调发展 ,合理科学的规划好地下空间 ,珍惜地下空间资源 ,健全地下空间法律法规 ,统一地下空间管理机构 ,则可高效率的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9.
对快速击实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应用快速击实试验研究成果的经验.不论是重型击实还是轻型击实,也不论击实试验所给定的击实功能多大,应用"一点法"或"快速法"击实试验原理,对土料都有一定要求."一点法"击实试验与快速击实试验所用土体的比重在2.67~2.73之间,当被测土样的比重超越此范围时,在绘制击实曲线时可适当偏离ρdmax计算值的点,但这个误差是很小的,通常ρdmax的影响在±0.01 g/cm3以内,而对ωop的影响在±0.5%以内.结合工程实例,对击实试验成果的简化校正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多级机站通风新模式和矿井通风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中详细论述了我国“九五”期间金属矿山在多级机站通风系统改造中涌现出的先进技术 ,反映了我国矿山通风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 ,探讨了矿井通风技术的发展方向 ,对矿井通风系统的改造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