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123篇
化学工业   615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16篇
建筑科学   23篇
矿业工程   26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318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171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7篇
冶金工业   66篇
原子能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采用前加碱二元胶束共聚-共水解法合成了三元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N,N-双烯丙基十二胺)[P(AM/NaAA/DiAC_(12))],研究了其水溶液的粘度行为。当x(DiAC_(12))=0.10%~0.40%时,在30℃、1 mol/L NaCl溶液中,其特性粘数[η]、Huggins常数K_H、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6.38~19.45 dL/g,0.214~0.394和8.36×10~6~10.36×10~6g/mol;K_H小于0.8,表明其分子内缔合作用较弱。P (AM/NaAA/DiAC_(12))在矿化度为19 334μg/g,盐水溶液中的表观粘度随疏水单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在NaCl、CaCl_2的离子强度分别为1.26×10~(-3)~4.88×10~(-3)和1.07×10~(-4)~5.28×10~(-4)mol/kg的水溶液中,P(AM/NaAA/DiAC_(12))水溶液出现盐增粘现象,疏水单体用量越高,盐增粘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马来酸酐和2-丁基辛醇为原料,经酯化得到相应的双酯,以乙醇作混相促进剂,使双酯与亚硫酸氢钠进行磺化反应,合成了磺基琥珀酸双2-丁基辛酯钠盐。采用正交试验对酯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合成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3.58×10-6mol/L,表面张力(γcmc)为27.568mN/m。  相似文献   
5.
测算了由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金属盐(CoSO4,NiSO4,ZnSO4,MgCl2或Cr(NO3)3)水溶液,正辛醇和正辛烷组成的微乳液中正辛醇从连续油相到界面的ΔGo→i^o和水的极限增容量φ'H2O。用金属萃取络合物反胶束的形成及其亲油性解释了金属离子对φ'H2O和ΔGo→i^o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十二酰胺丙基二甲胺和氯乙醇反应 ,合成了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羟乙基氯化铵 (DDH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将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以不同摩尔比进行混合 ,测定了混合系统的表面张力 ,计算了单一系统和混合系统的饱和吸附量、分子最小截面积 ,表面层和胶束中 DDHA的摩尔分率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 ,目视观察了混合系统的浑浊情况。结果表明 :在降低γcmc和 cmc方面 ,DDHA SDS混合系统有协同效应 ,表面层和胶束的组成与二组分配比有关 ,但是非对称的 ,等物质的量混合物中 ,DDHA在胶束和表面层中具有较大的摩尔分数。DDHA与 SDS在实验测定的各混合系统中都不出现混浊  相似文献   
7.
双子表面活性剂(C12-2-12.2Br-1)表面活性与驱油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滴体积法测定了几种双子表面活性剂和对应常规单链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浓度曲线,确定了各自的临界胶束浓度,筛选出高效驱油用表面活性剂—C12-2-12. 2Br^-1;并在不同条件下对其进行了室内模拟驱油评价实验。表面张力测试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C12-2-12. 2Br^-1的临界胶束浓度仅为547mg/L,对应表面张力为30.72mN/m,较对应单链表面活性剂DTAB具有更优的表面活性。驱油实验表明C12-2-12. 2Br^-1的驱油效率与浓度呈同向变化关系,其浓度为500mg/L即可提高采收率6.45%,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单链表面活性剂-DTAB;该剂更适合于中、低渗油藏水驱采收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低聚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滴体积法对7种低聚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进行了测试,并以滴出体积V与活性剂浓度C关 系(V-1nC)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发现阳离子低聚表面活性剂较阴离子低聚表面活性剂活性高, 其中N,N’-双(十二烷基二甲基)-1,2-二澳化-乙二铵盐(C12-2-12.2Br-)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明显 优于现有常规表面活性剂,其CMC仅为8.6×10-4M。对C12-2-12.2Br-的界面活性影响因素及油水乳化 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提高溶液pH值、添加适量氯化钠和短链有机醇可有效提高其界面活性,最低CMC 仅为3.4×10-4M。乳化试验表明,在淡水中添加750~3000mg/L C12-2-12.2B-可使1∶1的原油水体系 形成稳定乳状液,具有启动地层剩余油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反胶束萃取氨基酸的研究进展,包括反胶束萃取氨基酸机理及应用.其机理为:氨基酸以带电离子状态进入反胶束的"水池" 内或微胶团球粒的界面分子膜层内而被分离,氨基酸离子与形成反胶团的表面活性剂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越强,氨基酸的萃取率越高,水溶液中盐浓度越大,氨基酸萃取率越低.由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三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束适用于低盐浓度的氨基酸料液,如从发酵液中萃取分离苯丙氨酸,二 (2-乙基己基)磷酸铵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束可用于从高盐浓度的胱氨酸母液中萃取分离出精氨酸.介绍了反应条件对反胶束萃取氨基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化学试荆长链烷基季铵盐CSAa制备了两种VES压裂液并研究了相关性能,其组成(CSAa/水杨酸钠/氯化钾/正丁醇,以g/dL为单位)如下:1.0/0.3/1.0/0.2;2.0/0.6/0.5/0.1。在耐温性测定中,1.0g/dL CSAa压裂液的黏度由30℃时的75.0mPa·s降至50℃时的37.5mPa·s;2.0g/dL CSAa压裂液的黏度由40℃时的225mPa·s逐渐降至55℃时的110mPa·s,再降至60℃时的65.0mPa·s.在1701/s剪切2h后,剪切温度为42℃时1.0g/dL CSAa压裂液的黏度下降26%,剪切温度为53℃时2.0g/dL CSAa压裂液黏度下降9%。陶粒沉降速度测定结果表明,40℃、42℃时的1.0g/dL CSAa压裂液(黏度分别为60和54mPa·s)和50℃、53℃时的2.0g/dLCSAa压裂液(黏度分别为180和145mPa·s)携砂性能良好,而45℃、50℃时的1.0g/dLCSAa压裂液和55℃、60℃时的2.0g/dL CSAa压裂液,携砂性能则较差或很差。认为VES压裂液的携砂性能来源于棒状胶束网络,并不全由压裂液黏度决定。还考察了VES压裂液的破胶性能。图1表2参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