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22篇
  免费   1308篇
  国内免费   1354篇
电工技术   1446篇
综合类   1289篇
化学工业   1601篇
金属工艺   547篇
机械仪表   546篇
建筑科学   455篇
矿业工程   322篇
能源动力   131篇
轻工业   7244篇
水利工程   148篇
石油天然气   126篇
武器工业   115篇
无线电   753篇
一般工业技术   719篇
冶金工业   575篇
原子能技术   528篇
自动化技术   2139篇
  2024年   215篇
  2023年   626篇
  2022年   672篇
  2021年   652篇
  2020年   577篇
  2019年   726篇
  2018年   413篇
  2017年   487篇
  2016年   555篇
  2015年   600篇
  2014年   964篇
  2013年   789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989篇
  2010年   801篇
  2009年   930篇
  2008年   988篇
  2007年   827篇
  2006年   739篇
  2005年   667篇
  2004年   697篇
  2003年   552篇
  2002年   431篇
  2001年   427篇
  2000年   363篇
  1999年   334篇
  1998年   274篇
  1997年   213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鉴定中国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研究关键酶的特征与作用机制有利于提高白酒的优质品率。方法:本研究用形态学和生理学、16S rRNA、gyr B基因和antiSMASH分析的方法对酒曲中的一株微生物进行了验证;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子建模的方法获得了羧酸酯酶的3D模型,用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了该菌株的羧酸酯酶的机理。结果:该菌株为产羧酸酯酶的革兰氏阴性菌Pb1(MW580690);该菌株呈现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产物曲线为S型,羧酸酯酶活化最优pH范围为5.0~9.0。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he21A为该酶具有催化活性的主要氨基酸,水解三丁酸甘油酯为丁酸和甘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三丁酸甘油酯经过构象变化被转移到催化中心后,进一步被加工;酶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相互作用表面有利于配体向下转移,进而从疏水性通道释放产物到的酶表面。结论:产羧酸酯酶的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并为羧酸酯酶水解三丁酸甘油酯类物质的底物识别、转移和催化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来源于嗜热地衣芽孢杆菌葡聚糖酶与底物的识别机制,本文通过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计算的方法研究了葡聚糖酶与二聚糖小分子之间的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葡聚糖酶与底物的接触数较大并且距离较少,这说明其结合较为紧密;通过能量拆分,我们可以得出,Gly46、Leu63、Gln67、Tyr68、His73、Thr124、Gly125和Gln129是对结合二聚糖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并且His73和Thr124与二聚糖分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氢键,这将有助于葡聚糖酶与底物的结合。本研究以期为葡聚糖酶分子结构后续的理性改造和高效利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西南地区一种典型土壤微生物芽孢杆菌Bacillus sp.dwc-2对模拟地下水中U(Ⅵ)的还原行为,重点考察了时间、无机阴离子、腐殖酸(HA)及富里酸(FA)对还原的影响,并利用TEM、EDS、SAED和XPS对还原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7.0、cNaHCO3=5 mmol/L和T=303 K条件下,Bacillus sp.dwc-2对U(Ⅵ)的还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4 h内最大还原率为12.2%,此后则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HA和FA对U(Ⅵ)的微生物还原行为有一定影响,其中HA和FA浓度为25 mg/L时,U(Ⅵ)的还原在24 h最明显,其还原率分别为14.2%和16.2%,但随着HA和FA浓度的继续增加,因在U(Ⅵ)离子与HA、FA形成的配合物表面形成致密的腐殖层,抑制了电子的转移,阻止了U(Ⅵ)的还原。此外,研究表明HCO3-也会抑制U(Ⅵ)的还原。TEM-SAED和XPS分析证实了还原过程中U(Ⅳ)的存在。上述结果可为真实环境中微生物还原U(Ⅵ)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轧钢》2015,(3):5
<正>集20余年经验研发而成的棒线材轧机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含带肋钢筋二、三线和四线切分)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5SR11313),功能齐全,计算准确。可完成棒线材连轧机、半连轧机、横列式轧机、复二重线材轧机、高线轧机等多种孔型的优化设计,以及温度、力能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矣兰 《红水河》2020,39(2):34-36
文章主要以中宋水电站发电机定子设计为例,介绍了典型的3分瓣定子在定子机座、定子铁心、定子线棒及汇流母线的结构技术特点,为类似结构形式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