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11篇
无线电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了小流量期黄河艾山—利津河段的冲淤规律,结果表明:①艾山以下窄河段具有大水冲刷、小水淤积的特点;②进入下游的流量小于800 m3/s时,艾山以下河段的淤积强度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的幅度较小,流量为800~1 200m3/s时,淤积强度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的幅度明显增大;③引水比越大,艾山下游河段的淤积强度越大。建议:①春灌期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越小越好,应尽量避免下泄900~1 200 m3/s的流量过程;②在紧急情况下,可适度放宽春灌期对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艾利河段泥沙输移特性及不淤临界含沙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山—利津河段泥沙输移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①艾山以下窄河段的河床演变具有“大水冲、小水淤”及“细沙冲、粗沙淤”的基本特点,并且淤积主要集中在非汛期,粗沙、中沙及细沙均发生淤积;汛期除粗沙淤积外,细沙及中沙均发生冲刷。②艾山—利津河段河道冲淤主要与流量大小有关。同时,根据1960~2002年的洪水资料,分析了粗沙、中沙、细沙冲淤的临界流量,建立了艾山—利津河段不同粒径组泥沙排沙比与流量间的关系;考虑到洪水演进及区间引水引沙等因素,初步建立了在洪水期艾山—利津河段不发生淤积的条件下艾山站临界含沙量与流量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上、下河段河道形态迥异,同流量输沙能力上段大,下段小。观测表明一定流量的低含沙洪水,就全下游来说可以产生冲刷,但对下段(艾山以下)来说往往发生淤积。本文通过实际资料分析了下游河段的排沙比关系及不同来沙条件下泥沙冲淤强度等规律,并利用下游低含沙水流挟沙力关系,深入分析了艾山—利津河段不淤临界流量。结果表明这段河道不淤流量不仅与来水含沙量有关,还与河口段淤积延伸对艾山—利津段水面比降有顶托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200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于9月16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举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无缝网络体验的专业无线网络优化企业——虹信通信携新一代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亮相通信展。在通信展间隙,本刊记者采访了虹信通信副总裁艾山红。  相似文献   
5.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后高村-艾山河段冲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1999年10月~2007年10月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来水来沙及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村-艾山河段冲刷1.15亿m3,占全下游冲刷量的10.5%,同流量水位下降0.88~1.47 m;下游各河段河道断面得到相应调整,冲刷强度沿程逐渐减弱,高村以上河段的断面形态调整展宽和下切同时进行,高村以下河段以下切为主;河床明显粗化,主槽过流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泥沙冲淤演变情况和冲刷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非汛期,黄河下游发生冲刷的河段主要在高村以上尤其是夹河滩以上,高村—艾山河段大致维持冲淤平衡状态,而艾山以下河道则发生淤积;调水调沙使高村—孙口河段由微淤状态进入微冲状态;孙口—艾山河段由微冲微淤状态变为冲刷状态;从冲淤强度沿程分布看,高村—孙口河段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汛期和非汛期均为冲刷,孙口—艾山河段汛期冲刷而非汛期略为淤积。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口自然状况特殊,仅黄河口治理及其三角洲湿地保护这方面,即可说明山东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1)应在竭力维持清水沟流路稳定前提下,将刁口河流路作为防洪与生态补水的辅助流路,使黄河三角洲成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典范.(2)宽河段应采用"两道防线"布局与河道生...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各河段糙率变化情况和冲刷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夹河滩以下河段的糙率没因床沙粗化而增大;②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泥沙粗化对冲刷的影响仅发展到花园口—夹河滩之间,高村—艾山河段冲刷强度没有明显减弱;③在目前河道边界条件下,只要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大于1 500m3/s,高村—艾山河段即可发生冲刷;④要想使高村—艾山河段平滩流量由3 810 m3/s增大至4 000 m3/s,需要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大于4 000 m3/s的水量约35亿m3。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多来多排"的输沙机理与不淤河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航  齐璞  彭红 《人民黄河》2007,29(7):14-16
冲积河道的水力几何形态在不同流量时的变化,是床面形态由沙纹逐渐进入高输沙动平整床面,引起的动床阻力变化的结果。当床面形态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河床阻力的变化使水流处于不稳定状态,形成假潮。床面处于高输沙动平整状态时,床面上存在着强烈的底沙运动,较床沙细得多的悬沙不会在河床上落淤,故形成了悬沙“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因此,床面进入高输沙动平整的水流条件是控制河床不淤的临界条件。在黄河下游床沙组成的条件下,其流速1.8~2.0m/s可作为不淤设计参数,在比降一定的条件下,可设计出不同输沙流量时的河槽宽度。  相似文献   
10.
黄河艾山以下河道输沙能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璞  茹玉英 《人民黄河》1995,17(5):6-11
对黄河实测资料分析及高含沙水流输移研究表明,窄深河槽具有极强的输沙能力,艾山以下河道在流量3000-4000m^3/s时,实际上已经输送过含沙量200kg/m^3的洪水,若含沙量增加到400-500kg/m^3时,更容易输送,甚至对d50=0.1mm的粗沙也能顺利输送。以控制流态在充分紊流区,适宜输送的含沙量上限可达800k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