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6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89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211篇
化学工业   18篇
金属工艺   1261篇
机械仪表   195篇
建筑科学   50篇
矿业工程   56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9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武器工业   47篇
无线电   2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6篇
冶金工业   64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ucleation Mechanism for Bainit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solute-depleted zone was observed in Cu-28Zn-4AI (mass fraction) at 523 K, AG is calculated as a positive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criteria for the spinodal decomposition of a ternary systems. So, the solute-depleted zone cannot be formed by spinodal decomposition. Dislocation density required by the formation of solute-depleted zone is estimated greater than 7.89×109 cm-2, according to the segregation of solute atoms around dislocations, which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for the alloy at 523 K.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nal friction experimental fact that internal friction peaks appear within the incubation for bainitic transformation in Cu-Zn-AI alloy, the equilibrium temperature, TO, is evaluated as 433 K for solute-depleted Cu-25Zn-3.4AI,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523 K. Thus, nucleation by shear mechanism is impossible in this circumstance.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like bainite in steels and Ag-Cd, bainite in  相似文献   
2.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Ni content on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CCT) diagrams of novel air-cooled bainite steels was analyzed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 may retard the high- and medium-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and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The results conform to the materials science theories.  相似文献   
3.
通过链条片落料模的热处理实例,在分析及试验几种热处理工艺使用效果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下贝氏体等温淬火的强韧化热处理工艺,适当降低硬度至55-58HRC使用,对提高冷冲模的机械性能及使用寿命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于海颖  王怀宇 《宽厚板》2002,8(6):41-44
1 前言目前 ,采用铌作为微合金化元素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热机械轧制可有效地使钢板的机械性能达到最佳化。该轧制工艺包含两个机理 :轧制过程中使奥氏体变形而导致的铁素体晶粒细化和由铁素体中碳化铌沉淀引起的沉淀强化。虽然沉淀强化可削弱钢的韧性 ,但是 ,有利的晶粒细化和不利的沉淀强化的综合因素使铌对钢的韧性产生总的积极影响。已经采用铁素体 +珠光体钢对这些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却很少研究过加铌并通过非再结晶奥氏体区热轧后立即进行快速冷却工艺对钢板性能的影响。在此情况下 ,可望利用铌的特性来提高淬透性。…  相似文献   
5.
针状组织球墨铸铁轧辊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雄杰 《铸造》1996,(6):24-26
采用金属型,T5球化剂(含稀土、钇、钙、锑、镁、硅等元素)冲入法球化孕育处理和75硅铁随流孕育的方法,在铸造状态下直接获得针状组织(贝氏体)球墨铸铁轧辊。这种轧辊具有较高的耐磨性、抗热裂性,辊身工作层硬度落差小。在同等使用条件下,针状组织(贝氏体)球墨铸铁轧辊的使用寿命是中镍铬钼球墨铸铁无限冷硬轧辊的3~5倍。  相似文献   
6.
利用透射镜研究了Cu-Zn-Al合金贝氏体α1相在相变过程中的精细结构变化,发现贝氏体的生长经历三个阶段:初生态、中间态和退化态。初生贝氏体内不含层错亚结构,α1依台阶机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内部出现层错;随转变进一步进行,α1内的层错结构逐渐消失,发生“过退火”,最终向平衡相转变。  相似文献   
7.
15 0 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高于 36 0℃。实验表明 ,这并非由于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韧化 ,而是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有关。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留奥氏体可能是导致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钢中加入微量Re ,首先可细化奥氏体晶粒 ,细化显微组织 ;其次 ,有净化、变质作用 ,减少有害气体杂质 ,改善钢的组织性能[1] 。文献[2 ,3 ] 对贝氏体铁素体精细结构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但多数涉及它的形貌和表面浮凸。关于贝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取向关系 ,早期Smith和Mehl[4] 提出 :钢中上贝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取向关系符合N W关系 ,即 (111) γ ∥ (0 11) α,[110 ]γ∥[10 0 α]。在下贝氏体中则有K S关系 ,即 (111) γ ∥(110 ) α,[110 ]γ∥ [111]α。本文研究了有无稀土元素贝氏体钢的强度和韧性以及通过TEM和HR…  相似文献   
9.
杨柳  朱德贵 《金属学报》1994,30(8):A334-A347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Fe-30wt-%Ni合金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界面结构,并利用透射电镜高温样品对贝氏体铁素体台阶长大进行了原位动态观测。结果表明,铁素体呈台阶长大形态,在铁素体/奥氏体宽面上存在Burgers矢量为[111]b型的刃型错配位错,铁素体台阶的增厚速率与按Zener-Hillert方程计算结果相符。为关于贝氏体生长台阶长大机制提供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含硅贝氏体钢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