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146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3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三维画法几何中的换面法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剖析了至今尚未有答案的最多换面次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应用画法几何探讨空间四杆机构各杆件的定位问题,空间几何问题需要用“形”和“数”来确定,经过图示图解后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获得结果,较之单纯的数学分析法使解题简单明了、形象直观、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3.
应用画法几何探讨空间四杆各杆件的定位问题。空间几何问题需要用“形”和“数”来确定,经过图示图解后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获得结果,较之单纯的数学分析法使解题简单明了、形象直观、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4.
介绍徒手轴测图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强调徒手轴测图贯穿画法几何教学整个过程的应用和作用,对学生培养空间想象力和画法几何课程学习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空间任意点的透视模型进行分析,总结推论出两种行之有效的快速手工绘制两点透视图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彻底克服了传统方法必须依靠两个灭点、站点或量点才能作两点透视图的缺点,且能在小图板上画出尽可能大的透视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投影制图中的逆射与相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三维构形能力,在画法几何与投影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增加一个从二维向三维转换的教学环节,即从几何元素的二维投影表达出发,实现三维形体的重建和三维环境下的定位、测量。在画法几何与投影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作者开发的图形教学软件Projector,操作者可以方便地从空间点、线、面、体,得到平面投影,也可以从已知平面投影出发,求解空间几何问题。  相似文献   
7.
Internet在现代教育系统中逐渐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基于网络的智能型画法几何在线绘图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在分析了画法几何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网络编程语言Java作为开发工具,研制了一种易用、灵活、智能型的在线绘图平台。它不仅具有交互绘图的功能,而且可以对学习者所绘制的图形正误进行实时判断与信息反馈,从而,开创了工程图学网络教育的又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画法几何3D解题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在工程与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画法几何部分的讲授,目前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继承画法几何的合理内核,以适应制造业中二、三维图形表达将长期并存的现实要求;另一种意见认为,在工程制图教学的第一时间,就应该运用计算机表达和建模方法,以增强直观性,提高精度和效率,便于同后续课程衔接。基于计算机图形学构建的画法几何3D求解系统,可以综合以上两种方法的优势。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结合教学实践,就工程制图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所提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