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4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乳化剂的合成方法。直接用工业油脂与胺类反应,可合成一种新型乳化剂,其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吐温、斯盘等合成表面活性剂。用这种乳化剂做主乳化剂配以适当的助表面活性剂以及其它助剂,制成一种新型微乳化剂——YA-型微乳化剂。用这种微乳化剂可制得稳定的W/O微乳液。通过测定增溶水量,考察了不同种类的醇、酮、醚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以及其它表面活性剂对水增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正戊醇为最佳助表面活性剂,其用量为主乳化剂的6.4%左右时,增溶水量最多。丙酮和丁醚显示良好的协同效应。复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斯盘等未显示正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微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乳液的概念、制备、形成理论及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中的作用。综述了微乳液自从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即超低的界面张力、大的界面面积、热力学稳定性和增溶能力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基础研究和工业领域方面也取得了越来越多有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综述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FC)中,能形成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SAA)的结构特性,助SAA对SFC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以及SFC微乳液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小角中子散射和小角X光散射等近代测试方法,及其在SFC微乳液形成及其结构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另对SFC微乳液在化学反应,生物活性物质及金属离子萃取,合成材料和清洗领域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以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为例,对由几种不同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微乳剂浊点进行测定,并测了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含量时的浊点。分析讨论了影响微乳剂浊点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EO加成数增加,微乳剂浊点随之升高;助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对浊点的影响都很大,其中乙醇、DMF对浊点都有明显的升高作用,而正丁醇可明显降低浊点,乙腈随含量的增加对浊点的影响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5.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osurfactant 1‐butanol (BuOH) determined the polymer weight and size for a series of poly(styrene‐co‐methyl methacrylate)s (P(St‐co‐MMA)) synthesized by the free‐radical (o/w) microemulsion technique. A factorial design established the levels of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polymerization i.e., concentration of the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concentration of the cosurfactant, BuOH; temperature and ratio of the styrene (St) to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An increase in the 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w) and number‐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n) was observed in the P(St‐co‐MMA) series with an increase in BuOH concentration from 1 to 5 wt %. These effects could arise from the micellar aggregation induced by interfacial BuOH. The unique micellar conditions could be exploited to synthesize copolymers of varying molecular weight and size. Additionall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polymers was virtually templates of the feed composition. © 2007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8  相似文献   
6.
黄波  李旭林  赵剑  周燕  张建 《煤炭技术》2014,(8):206-208
对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化捕收剂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多重光散射稳定性分析仪考察了的微乳化捕收剂的稳定性和分散相粒径。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例和助表面活性种类对微乳化捕收剂的性质影响显著。斯潘80与吐温80复配比为7:3时,微乳液分散相平均粒径40 nm,体系稳定性最好;正辛醇做助表面活性剂时,微乳液分散相平均粒径42 nm,体系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董岩  杨涛  李相元  张军营  程珏 《粘接》2014,(9):35-39
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达到控制孔径的目的。研究表明添加助表面活性剂有助于减少发泡过程中液泡的消泡行为:随着聚醚二醇类助表面活性剂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酚醛树脂基多孔材料的泡孔孔径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聚丙二醇类助剂对多孔材料泡孔的调节性能最为优异。不同分子质量的聚醚二元醇类助表面活性剂也对酚醛树脂基多孔材料的压缩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多次试验最终实现了对泡孔孔径的良好控制,内部孔结构分布均匀,孔径分布窄;同时还使得酚醛树脂基多孔材料的压缩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几种不同碳链长度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ζas)和醇的种类对微乳化作用的影响,对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制备的柴油微乳液粒径进行表征,计算得到了醇由连续相(c)转移到界面层(i)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c㈠→i)。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原子数大于3的中长链醇才能形成柴油微乳液;随醇碳链长度的增加,柴油微乳液的最大增溶水量、界面层中醇的含量及柴油微乳液平均粒径均减小;ΔG■㈠c→i与醇碳原子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制备柴油微乳液较佳的助表面活性剂为正辛醇,ζas值约为0.6。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在胜利油田复合驱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胜利油区孤岛油田西区和孤东七区油藏条件,考察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张力、稳定性、吸附损耗、驱油效率等指标,给出了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ASP)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SP)的配方。孤岛西区现场使用至2001年7月,已增油89.7 kt,提高采收率4.55%。  相似文献   
10.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南部油层的物性特征为:以大孔隙为主要流通孔道,非均质性严重;粘土矿物膨胀性较强,对储层渗透率影响较大.试验筛选了油层酸化液添加剂及最佳使用浓度,主要目的是减少对储层的伤害,延长有效期。试验结果表明:粘土稳定剂GN-2防膨性能较好,有效作用时间长,性能较稳定,浓度在2.0%-3.0%;缓蚀剂WS-1和HS-2效果都不错,加量1.5%~2.0%;但在低伤害酸中使用FS-2效果最佳,加量1.0%;铁离子稳定剂NTA和TEL试验效果都可以,加量1.5%~2.0%,2种稳定剂在80℃温度和pH值大于6以上,均无沉淀产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对助排剂优化筛选,SH-1最佳,加量2.0%~3.0%;现场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