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35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完全免费 | 547篇 |
专业分类
金属工艺 | 3928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51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164篇 |
2014年 | 344篇 |
2013年 | 207篇 |
2012年 | 310篇 |
2011年 | 302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234篇 |
2008年 | 225篇 |
2007年 | 223篇 |
2006年 | 237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米颗粒的抗磨作用及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用化学修饰法合成了在润滑油中具有良好分散性能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DDP)表面修饰铜Cu纳米颗粒(简称Cu-DDP)和DDP表面修饰LaF3纳米颗粒(简称LaF3-DDP),考察了它们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抗磨作用和承载能力,研究了它们的抗磨损和润滑机理。研究发现,Cu-DDP和LaF3-DDP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抗磨损性能,优异的极压性能,可以显著地提高基础油的失效负荷,尤其在高载荷条件下,比商品添加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具有更好的润滑性能。SEM和XPS分析表明,纳米Cu-DDP和LaF3-DDP作为润滑油添加剂主要形成和由Cu或LaF3的沉积膜及硫、磷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共同组成的复合边界润滑表面膜从而具有抗磨损和抗极压性能。 相似文献
2.
镁合金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镁合金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焊接技术已经成为制约其应用的技术关键.分析了镁合金焊接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镁合金焊接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镁合金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搅拌摩擦焊、惯性摩擦焊、激光焊、电子束焊和电阻点焊的特点,并对镁合金焊接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Ti6Al4V表面激光熔覆原位自生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及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以Ti,Cr3C2混合粉末作为预置合金涂层,采用YAG固体激光器进行激光熔覆处理,在Ti6Al4V合金表面制备出原位自生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涂层,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合金粉末成分和激光辐照能量密度,可以获得增强相TiC弥散分布的钛基复合材料熔覆层,熔覆层结晶致密,且与复合材料基体润湿性良好,熔覆层复合材料的基体组织随预置合金粉末成分的改变而变化,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原位自生TiC/Ti复合材料熔覆层可明显改善Ti6Al4V合金的表面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4.
搅拌摩擦焊接的传热和力学计算模型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搅拌摩擦焊接(Friction Stir Welding)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固态连接技术。它主要用于铝合金,可以得到小变形、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焊接接头。本文提出一个基于三维热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传热和力学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了解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循环,并预测焊后的残余应力和变形。对6061-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进行了实例分析。传热分析表明,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时的最高温度不超过材料熔点的80%,因而属固态连接,同时为预测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提供依据。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的残余应力与变形要比传统的熔化焊接方法小得多。工件中最大的残余应力大约只有母材屈服极限的25%~30%。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近,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搅拌摩擦焊接过程和优化焊接参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C/C-SiC陶瓷制动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通过分析合成材料、粉末冶金材料、C/C和C/C-SiC复合材料等摩擦材料的特点及其性能,指出C/C-SiC复合材料是一种能满足高速高能载制动的高性能陶瓷制动材料.综述了先驱体转化法、化学气相浸渗法和反应熔体浸渗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优点及其不足,指明了反应熔体浸渗工艺是一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介绍了我国研制的C/C-SiC陶瓷制动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及其应用,并对C/C-SiC陶瓷制动材料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7.
搅拌摩擦焊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简称FSW)是针对焊接性差的铝合金开发的一种新型固相焊接工艺,由英国焊接研究所TWI(The Welding Institute)于1991年开发的专利技术。文中对搅拌摩擦焊工艺进行简单介绍并对研究现状做了比较详尽的总结,涉及搅拌摩擦焊机理即塑性流体运动情况及“洋葱”圆环的形成机理、适用母材、接头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焊接工具、复合焊接工艺及搅拌摩擦焊应用领域,并展望FWS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9.
石墨含量对铜基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探讨了石墨含量对铜基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和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不含石墨时,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较大,磨损主要为粘着磨损;添加石墨后,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显著降低,且随石墨含量增加,摩擦系数逐渐降低,在一定石墨含量范围内(<3.5%),磨损率也逐渐减小,这与材料的强度、硬度有关。材料的磨损以应变疲劳磨损为主。随载荷增加,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增加。 相似文献
10.
铝合金LD10的搅拌摩擦焊组织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搅拌摩擦焊是 2 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固态塑性连接方法 ,在航空航天结构中铝合金件的焊接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中试验研究了航空航天结构件常用的LD10铝合金的搅拌摩擦焊技术。通过工艺试验 ,对其塑性连接时的焊缝成形、焊缝组织形态及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用搅拌摩擦焊方法焊接板厚6mm的LD10铝合金 ,当规范参数合适时 ,可获得外观成形美观、内部无缺陷、几乎无变形的平板对接接头。从显微组织角度 ,焊接接头可分为五个区域 ,即焊核、热力影响区、热影响区、轴肩变形区和探针挤压区 ,各区域的组织有明显的特征。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表明 ,接头的抗拉强度可达母材的 87% ,高于熔焊接头的强度 ,断裂位置大多位于热影响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