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47篇
化学工业   34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577篇
矿业工程   140篇
能源动力   81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63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篇
冶金工业   38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54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30·60”双碳战略的提出,探 索我国城市低碳建设途径刻不容缓。研究证 明空间规划是结构性控碳的重要手段。现行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尚未形成低碳空间规划 技术方法及相关标准,如何通过国土空间规 划编制助力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 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土空 间规划的前身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所对 应的学科视角出发,选取两学科领域涉及低 碳研究的国内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提取 其关键词并进行可视化处理,对比分析两学 科在低碳空间规划研究进展中的阶段特征 及热点异同。提取空间碳计量方法、空间规 划要素与碳排放影响关系以及低碳空间规划 方法三个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研究侧重与相应 结论的文献比对,基于两学科研究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特征,整合性梳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低碳规划技术纳入路径与内容衔接关系,为 国土空间规划中低碳技术方法与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For the field of national territorial planning, to identify and delimit redlines is the primary step to preserve valuable natural and cultural assets from human interventions, harmonizing human-nature and urbanrural relationships. In the reality, however, the dogmatic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irrational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unscientific and rigid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at ignore the diverse localities, market rules, and stakeholders’ needs usually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utcome runs the opposite to what was wished, leading to “redline dystopias” called by the author that are damaging our homeland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author and a farmer in Qicha, Hainan, to reveal how a “capital farmland dystopia,” one of the redline dystopias, comes into being, appealing for a profound re-examination and reflec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fessions.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村镇发展的重要 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村镇用地存在布局散乱、 粗放利用、空心村等问题,如何实现村镇土地的 合理高效利用成为村镇空间优化的重要问题。 目前,村镇土地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土地发展问 题解析、动态演变分析、规划管理机制等方面, 开展村镇土地利用效益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以促进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导向,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选取18个指标构 建了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 津市蓟州区为例,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式获取 949个村庄层级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村镇土地利 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加以实证。研究结果与实 地调研情况基本一致,蓟州区村庄的经济效益 偏低,社会效益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效益良好。 总体协调度南低北高,且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经济—社会效益和经济—生态效益的耦 合协调度,且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文章基于分析结果对蓟州区村镇土地利用提出优化建议,为促 进村镇可持续发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图像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新技术带来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所蕴含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辅助挖掘这些丰富的信息也成为了遥感图像分析与理解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处理领域大放异彩。得益于类人眼的分层卷积池化模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在图像分割和分类等任务上取得优异的结果。因此采用U-Net为代表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2 m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了特征提取、分割和分类,不同于传统基于手工设定图像特征的方法,U-Net可以自动对海量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从而充分挖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训练好的U-Net模型对新昌县土地利用分类计算时间为55.7 s,分类准确率可达90.95%,Kappa系数为0.86。U-Net模型可以快速、精确地提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地表覆盖特征,得到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说明将该模型应用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提取有着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地表不断被热容量大的不透水面取代,进而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和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通道,加尔各答市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印度境内的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地位重要,对其城市化进程及与地表温度相关性研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印度段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地表温度与不透水面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以年为时间尺度,较少关注城市不同季相地表温度与不透水面的相关性及其差异。以热带季风气候的季相区分为依据,基于旱季、雨季和凉季3个季相的Landsat 8影像反演了加尔各答市地表温度和不透水面比例,定量研究两者的关系,探讨了地表温度与不透水面比例的季相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低温和高温空间分布相对比较集中,高温区域集中在建成区,而低温主要分布在茂密植被覆盖区和水体区域;②加尔各答市从旱季到雨季再到凉季热岛效应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旱季时城市热岛效应最强,凉季时城市热岛效应最弱;③每个季相,地表温度与不透水面比例都呈正相关,地表温度随着不透水面比例增加均呈现先快速上升,后缓慢增加,最后急剧增加的趋势,其中旱季时地表温度增长最快,雨季时地表温度增长次之,凉季时地表温度增长最慢。加尔各答市热环境研究将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印度段城市热环境背景及生态效应认知等方面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促进绿色出行的重要举措,已 有诸多研究分析建成环境或交通需求管理 对出行行为的影响,但大多数忽视了两者之 间的协同作用。准确分析建成环境、交通需 求管理对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其协同 效应,能够为促进我国大城市绿色出行、贯 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理论支撑和精准施策 依据。本文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对建成环境 与出行行为、交通需求管理与出行行为的影 响,以及建成环境和交通需求管理的协同作 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大城市建成 环境和居民出行特征对学术研究热点问题 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8.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land-based financing mechanisms are currently used in Ho Chi Minh City as a public-private funding strategy. The Land-for-Infrastructure (LFI) mechanism appears as a solution to produce infrastructures. We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FI mechanism remains difficult, but eventually can lead to success. By ‘trial-error-transcend,’ the City managed to build two essential roads while the developers received attractiv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urban development. This mechanism cannot, however, be seen as a panacea for the local authorities due to constraints to replicate it and potential undesired ‘side effects.’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限制或扩展了人的行为, 以此牵引空间需求并塑造城乡形态。而城乡 规划的本质即是人类社会对空间需求的集体 意志,是权衡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无 边界因素之后的集体选择。城乡规划在新时 期融入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由于边界不 明确、作用机制不明朗、效果不直接、责任难 认定等原因,在积极贡献的同时,承受了较多 质疑甚至不实之责。为了更加清晰地认知空 间规划及其政策,可以借鉴西方城市发展和 规划理论探索经验,重新认知和区分规划领 域学理、法理、机理的内涵与差别,同时,探 讨提升空间规划政策绩效的路径,大体包括 推动经验判断转向情景演算、识别实施传导 机制、划定可试错的领域并完善纠错机制以 及促进规划政策全过程的知识积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The proposed work involves the multiobjective PSO based adaption of optimal neural network to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ultispectral satellite images. It is per pixel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using spectral bands (original feature space).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a thorough experimental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neural network classifier for given problem. Based on 1050 number of experiments, we conclude that following two critical issues needs to be addressed: (1) selection of most discriminative spectral bands and (2)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number of nodes in hidden layer. We propose new methodology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OPSO) technique to determine discriminative spectral bands and the number of hidden layer node simultaneously. The accuracy with neural network structure thus obtained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raditional classifiers like MLC and Euclidean classifier. The performance of proposed classifier is evaluated quantitatively using Xie-Beni and β indexes. The result show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o the conventional 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