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依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松辽西斜坡地区展开了嫩江组-青白口组地层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斜坡地区主要经历了坳陷期和反转期构造运动,断裂类型多样,主体呈北北东和北北西向延伸,整体规模较小。平面上,区域构造自西向东可分3个带:西部简单斜坡带,中部背斜带和东部洼陷带。研究区微幅度构造发育,中部背斜带易形成断背斜型、断鼻型和构造-岩性型圈闭。以高角度、小断距为特征的断裂多形成垂向输导通道,广泛发育的背斜-岩性类构造输导脊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运移路径,沟通了东部洼陷带的烃源岩,控制着油气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
泌阳凹陷赵凹油田赵凹区经过多年开发,呈现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剩余可采储量少的特征。以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精细解剖核桃园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内部结构,建立地质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储层剩余油分布状态,建立砂体内部结构控制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以正韵律单砂体为主,渗流能力自下而上由强变弱,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砂体上部;河口坝单砂体主体为反韵律,渗透率较高,剩余油主要集中在砂坝上部,而坝侧缘和前缘剩余油则主要分布于坝缘下部;河口坝砂体一般发育多个增生体,各增生体间普遍发育泥质或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剩余油分布主要与注采井分布有关,只有注水井或采油井作用的增生体往往成为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3.
南堡凹陷中浅层盖-断组合控油模式及有利含油层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的垂向分布起控制作用的盖层有3套,分别是明化镇组下段泥岩、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和东营组二段泥岩。由于受到断层的切割,盖层封闭油气的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各盖层封闭油气的断接厚度临界值进行研究,结合断层垂向断穿层位、平面分布以及活动历史等特点,配合油气纵向和平面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上述3套盖层与断层组合的空间匹配控油模式有3种:①下全封模式,油气有利于在东营组二段盖层之下聚集成藏;②下开中封模式,油气有利于在馆陶组三段盖层之下聚集成藏;③中下有限封盖模式,从下至明化镇组底部皆可能有油气聚集成藏。利用所提出的3种封盖模式,在研究了南堡1-5区块盖层与断层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油气有利聚集层位进行了预测,指出f1-3断裂和f2-12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下开中封模式,有利油气聚集层位为馆陶组四段、东营组一段及二段以下的各套地层;f4-48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下全封模式,有利油气聚集层位在东营组二段盖层之下;f13-1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中下有限封盖模式,明化镇组下段盖层之下的所有储层均可能有油气的聚集。提出的模式有效地指导了研究区有利含油层位预测。  相似文献   
4.
顺宁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沉积特征与控油因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延长组长 2油层组为顺宁油田的主要产层,含油部分主要位于长 21油层,为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层,由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沉积组成,分流河道由北东向东南再向西南弯转,由主体、侧体及边部三部分组成,主体部分物性好,为油气主要聚集场所.长21-1油层分布广泛,含油厚度大,长21-2油层则分布局限,油层薄,二者同处一个油水系统,由主体向两侧由均匀-不均匀含油过渡到不均匀-斑状含油直至微含油.油水分布主要受相带、构造和砂体厚度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地震和地面地质资料解剖了酒泉盆地中新生代典型传递带的构造特征,并探讨了传递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早白垩世伸展传递带划分为相向叠覆型、相向平行型、相背叠覆型和横向断层四类典型传递带;新生代挤压传递带分为撕裂断层和横向走滑调节断层,分布于酒泉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冲断带,垂直于褶皱冲断带发育,起调节挤压变形和位移的作用。传递带对酒泉盆地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伸展传递带不仅对断陷盆地结构和构造圈闭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控制着沉积物源和沉积体系的分布,从而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挤压传递带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改善了储层物性,也是青西油田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