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7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94篇
电工技术   320篇
综合类   81篇
化学工业   97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30篇
建筑科学   143篇
矿业工程   45篇
能源动力   210篇
轻工业   37篇
水利工程   1247篇
石油天然气   28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2篇
冶金工业   41篇
自动化技术   3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新建铜冶炼厂生产规模为200 kt/a电解铜、760 kt/a硫酸,介绍了冶炼厂各类工业废水的来源和性质、废水处理及废水软化工艺,根据废水特点,提出各类废水的梯级回用措施,实现了废水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2.
运河清江闸的兴建与运作,不仅有利于漕粮运输,而且促进了清江浦城的兴起与发展。清江闸的别称龙王闸(龙汪闸),大约出现于康熙十三年至十七年或十八年间,至乾隆三年恢复清江闸的称谓,地方志所载乾隆四年不准确。淮安境内的龙汪闸不止一处,明万历间所建永济河上的龙汪闸,实为《明会典》将龙江闸误载所致。龙汪闸又名龙王闸,当是清江闸先更名龙王闸,希望利用龙王信仰的力量震慑多发的水患,后来才俗称龙汪闸,二者可相互替用,但龙汪闸更普遍。厘清清江闸、龙汪闸的名称,还有助于河工地图的年代判读。  相似文献   
3.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针对YL102梯级压铸件存在的粘模及缩孔缩松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对梯级成形过程进行分析优化,得到了符合要求的铸件。分析了现有工艺条件存在的问题;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优化的工艺参数为压射速度5m/s,浇注温度620℃,模具温度190℃;按照优化后的工艺方案进行试生产,梯级经X射线检测无明显缩松缩孔等缺陷,同时对梯级载荷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试样的力学性能满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长河坝、黄金坪梯级电站投产后,面临"康甘断面送出受限""运行方式孤立""龙头水库未建"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因此,开展长河坝、黄金坪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从梯级电站的工程特性入手,通过探索出力联动机制,基于逐步优化算法(POA)建立优化调度模型,以1952~2017年的径流资料为基础,对梯级电站的年度发电量进行优化计算,并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计算稳定,收敛性好,为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潜热蓄热装置内部相变材料(PCM)导热系数偏小,蓄热速率过低的问题,对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两级串联式梯级蓄热装置的相变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对不同热物性PCM工况的对比与分析,得到了装置在不同工况下的蓄热特性。结果表明,存在最佳的热扩散系数,使固定熔点的PCM实现“均匀等速相变”。同时,增大PCM的热扩散系数可以有效降低加热面温度,但随着热扩散系数的增大,加热面温度降低幅度减小。通过分析Stefan数,得到了装置最佳的参数,使工况蓄热效果最佳。最后,通过Stefan数为2.88时的实验工况验证了相关规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10.
煤矿智能开采工艺与装备对于地质条件适应性不足,亟需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构建高精度透明化的煤层地质模型。以山西某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为例,选择陷落柱、断层、褶曲等较为发育的XY-S工作面,利用勘查、生产阶段获取的地质数据,递进式构建了设计阶段的黑箱模型、掘进阶段的灰箱模型、回采前的白箱模型和开采中的透明模型;以XY-S工作面总长7 400 m掘进巷道、1 470 m推采范围的实测数据作为统计依据,对不同模型的地质建模精度进行实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煤层底板标高的建模误差:黑箱模型10~20 m(仅有钻探数据时)、5~10 m(钻探+三维地震),灰箱模型和白箱模型0~5 m,透明模型0~1.0 m;②断层、陷落柱的控制程度:槽波解释的3条落差为1.5 m以上断层验证可靠,直径为20 m以上陷落柱的解释准确率平均75%,但是槽波探测的陷落柱范围明显偏大、推断的异常区偏多;③煤厚预测误差:主采煤层平均厚度2.70 m,黑箱、灰箱、白箱模型煤厚预测最大误差为1.5 m、均方误差0.5 m左右,透明模型的煤厚预测误差小于0.30 m,但是可统计的实证点偏少。按照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梯级构建的思路,智能开采前白箱模型的建模精度只能满足自适应截割模拟开采的需求,急需研发随采智能探测、孔中地质雷达、视频煤岩识别等新技术新装备,实现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为煤矿智能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