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45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完全免费 | 344篇 |
专业分类
无线电 | 1106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193篇 |
2016年 | 248篇 |
2015年 | 232篇 |
2014年 | 760篇 |
2013年 | 630篇 |
2012年 | 838篇 |
2011年 | 773篇 |
2010年 | 849篇 |
2009年 | 1076篇 |
2008年 | 1241篇 |
2007年 | 671篇 |
2006年 | 676篇 |
2005年 | 747篇 |
2004年 | 375篇 |
2003年 | 270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环境协调型压电铁电陶瓷 总被引:59,自引:14,他引:45
近年来,有关环境协调型材料的研究,在国际上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环境材料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世界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压电铁电陶瓷以及相关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陶瓷材料,环境协调型压电铁电陶瓷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非铅基压电铁电陶瓷和压电铁电陶瓷的环境协调性制备技术,特别是软化学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3.
生物样品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2
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样品。通过对环境条件的比较 ,发现样品温度 4~ 6℃ ,样品室气压 6 93× 10 2 ~ 7 86× 10 2 Pa,相对湿度 85%是合适的环境条件 ,在这一条件下 ,多数生物样品既不发生表面凝聚水滴也不发生脱水 ,而且死后变化小 ,没有充放电现象 ,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本文还对不同生物样品的实验方法以及环境扫描电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5.
6.
Sn-Ag和Sn-Zn及Sn-Bi系无铅焊料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随着微电子组装技术的发展,研制新型的和实用的无铅焊料替代传统的Sn-Pb焊料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目前最常见的Sn-Ag、Sn-Zn和Sn-Bi为基体的无铅焊料并与传统的Sn-Pb焊料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构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提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构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模型,研究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通过实践建立了“数字电路”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其他学科或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性的常规水质采样分析与水面光谱测量外场同步试验,建立了由FY-1C多通道扫描辐射计、Landsat卫星TM和Seastar卫星SeaWiFS等在轨卫星多通道遥感器以及一组设想的遥感通道遥感反演叶绿素a浓度和总悬浮物浓度的优化通道组合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水面上标准反射板的反射光谱和遥感图像本身确定大气透过率和反射率从而实现大气校正的水质指标卫星遥感反演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法被用于遥感解译我国典型富营养化湖泊太湖和滇池从80至90年代的富营养化程度及其分布状况随年份的变化.本项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湖泊水质业务化卫星监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湖泊水质遥感的可能性,以我国三大富营养化湖泊之一的太湖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冬夏二季太湖水面反射光谱测量与水质采样分析同步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高锰酸盐指数与叶绿素浓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2)夏季太湖北部水面反射率主要反映叶绿素浓度的影响,可以用线性摸型来表示,以700nm以上波段体现叶绿素散射作用最为明显;(3)冬季太湖水面反射率主要反映悬浮物浓度的影响.可以用对数线性模型来表示(若仅考虑悬浮物浓度小于100mg/L区域.用线性模型更好些),悬浮物散射作用响应的液长范围比较宽,以500nm~800nm比较明显,优势波长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增加而右移,给出了不同波长水面反射率与水环境指标的统计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0.
生物洁净技术与微生物控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本文说明生物洁净技术的特点,微生物控制的要求,并重点阐述目前在实施生物洁净技术中理论上出现的一些误区。不解决这些误区就无法对无菌环境实施更有效控制,也难以将我国生物洁净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