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5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45篇
电工技术   31篇
综合类   110篇
化学工业   64篇
金属工艺   359篇
机械仪表   74篇
建筑科学   80篇
矿业工程   64篇
能源动力   35篇
轻工业   11篇
水利工程   102篇
石油天然气   23篇
武器工业   18篇
无线电   1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0篇
冶金工业   181篇
原子能技术   135篇
自动化技术   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金鹏  高姣姣  吕明 《复合材料学报》2020,37(10):2552-2560
为了制备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的TiCN基金属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对TiCN-HfN陶瓷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构建了颗粒弥散和核-壳共存的微观结构模型,揭示了材料的致密化机制、增硬机制、增韧补强机制。结果表明:在1 500℃下所制备的TiCN-HfN材料具有颗粒弥散与核-壳共存的微观结构,其中弥散的颗粒为HfN,核为TiCN,壳主要为(Ti, Hf, Mo)CN固溶体;材料具有较好的性能,其相对密度为99.7%、硬度为20.6 GPa、抗弯强度为1 682.5 MPa、断裂韧度为8.5 MPa·m1/2;其致密化机制主要为颗粒和金属液相填充到烧结颈实现致密化,增硬机制主要为致密化和颗粒钉扎强化增硬,增韧补强机制主要为颗粒弥散和颗粒钉扎增韧、骨架结构和颗粒钉扎增强。   相似文献   
2.
金属基弥散燃料元件在特殊工况下会发生表面起泡失效。燃料颗粒开裂是金属基体开裂的前提条件,只有当金属基体开裂后元件才会发生表面起泡。燃料颗粒开裂后,裂纹宽度和塑性区长度等裂纹特征决定了金属基体开裂行为。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和应力平衡条件,建立了基于弥散燃料颗粒开裂的金属基体裂纹特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裂纹张开位移随退火温度和燃耗深度的升高而增加;裂纹尖端塑性区长度主要与退火温度相关。裂纹张开位移和塑性区长度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均符合较好,验证了金属基体裂纹特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背角准弹散射的方法开展了近库仑势垒(近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的研究。高精度测量了深垒下能区16O+152,154Sm、184W、196Pt和208P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用耦合道计算抽取了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结果表明考虑耦合道效应得到的表面弥散参数值正常。基于背角准弹散射势垒分布对核结构的敏感性,尝试用深垒下能区16O+152Sm、170Er和174Y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来抽取形变靶核的十六极形变参数,所抽取值与已有结果趋势一致,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此外,研究了弱束缚核体系的破裂效应,其表现为背角准弹势垒分布较全熔合势垒分布向低能移动,所得结果进一步说明势垒分布同时含有核结构和核反应机制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脑内经典型海绵状血管瘤(IC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2例经典型ICA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SWI扫描,分析MRI各序列对ICA的检出情况。结果 :ICA在MRI多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T1WI多为等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T2WI及FLAIR序列高信号为主,周围多为低信号的"铁环征"包绕,DWI多为低信号(部分内部可见少许高信号),ADC多为高信号,周围少许高信号环绕,SWI均呈低信号。SWI序列检出12例19个病灶,DWI及ADC检出12例16个病灶,T2WI检出10例13个病灶,FLAIR检出9例12个病灶,T1WI检出7例9个病灶。SWI序列显示病灶范围平均为(2.653±3.920)cm2,DWI为(2.511±4.053)cm2,均大于常规序列平均的(1.992±2.161)cm2。结论 :DWI及SWI序列尤其是SWI序列对经典型ICA检出率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等手段研究了均匀化过程中AlMnSi弥散颗粒的析出尺寸对6061铝合金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AlMnSi弥散颗粒在均匀化过程中沿着铝基体[001]晶带轴析出长大,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结构。随着均匀化温度的升高,弥散颗粒的析出尺寸逐渐增大,当AlMnSi弥散颗粒平均尺寸由0.07 μm增长到0.42 μm,最大尺寸由0.21 μm增大到1.12 μm时,力学性能则是先升高后降低。6061铝合金T6态组织仍为变形组织;AlMnSi弥散颗粒尺寸增大到1.12 μm,6061合金T6态组织中出现粗大再结晶,力学性能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6.
基于弥散燃料颗粒开裂的裂变气体释放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弥散燃料颗粒开裂后裂变气体的3种释放途径,分别建立了裂纹连通释放模型、气泡连通释放模型以及原子扩散释放模型,综合得到了基于弥散燃料颗粒开裂的裂变气体释放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裂变气体释放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裂变气体释放量主要由裂纹连通释放途径贡献;燃耗深度越高,裂变气体释放量的增加速率会越大;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裂变气体释放量迅速增加,而退火时间越长,裂变气体释放量的增加速率越低。通过裂变气体释放量模型计算得到的裂纹宽度与实验观察到的裂纹宽度符合较好,对比结果验证了基于弥散燃料颗粒开裂的裂变气体释放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无线电工程》2019,(1):32-37
正交频分复用/交错正交幅度调制(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fset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OFDM/OQAM)与传统OFDM相比,OFDM/OQAM通过引入具有优良时频聚焦特性的脉冲成形滤波器,使其可同时具备抗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的能力,且带外辐射较低,有很好的技术前景。介绍了OFDM/OQAM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因其固有干扰对关键技术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时频弥散信道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卷积神经网络在入侵检测技术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地认为层次越深的网络结构其在特征提取、检测准确率等方面就越精确。但也伴随着梯度弥散、泛化能力不足且参数量大准确率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将密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DCCNet)应用到入侵检测技术中,并通过使用混合损失函数达到提升检测准确率的目的。用KDD 99数据集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与常用的LeNet神经网络、VggNet神经网络结构相比。分析显示在检测的准确率上有一定的提高,而且缓解了在训练过程中梯度弥散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固液掺杂、等静压压制、中频烧结的方法,制备了不同的氧化镧、氧化钇、氧化锆三元掺杂成分比例的钨电极材料烧结棒材,探究了不同成分配比对样品显微组织、第二相粒子分布以及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镧、氧化钇、氧化锆三元复合添加能够有效改善第二相粒子在钨基体中的分布形态,降低第二相在晶界的过度富集,提高钨电极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并且当添加成分镧、钇、锆质量比为3:1:1时,材料具有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致密度可达96.04%,显微硬度可达549.37HV0.3,抗压强度可达3785MPa,原因是此配比下第二相粒子最为细小均匀,弥散程度最高,对基体晶粒的细化作用最好,该配比下钨基体平均晶粒尺寸达到10.3μm。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综采工作面粉尘运移的问题,以陈蛮庄煤矿3604作业面为例,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综采工作面三维模型。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综采工作面粉尘弥散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综采工作面风流呈现"两区一带"的规律,即"低速风流区"、"高速风流区"和在呼吸带高度采煤机前滚筒下风向呈现长约20 m,高约0.7 m,风速2.64 m/s左右的"高速风流带";粉尘随风流向工作面下风向人行道扩散,在呼吸带高度采煤机中心下风向大约8 m处,形成长约15 m,宽约1.3 m,高约0.9 m,粉尘浓度约为1 157~1 731 mg/m~3的高浓度粉尘团,应作为煤矿开采过程中,粉尘防护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