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265篇
  免费   9737篇
  国内免费   7065篇
电工技术   15669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3014篇
化学工业   10737篇
金属工艺   4679篇
机械仪表   11439篇
建筑科学   17185篇
矿业工程   6804篇
能源动力   4902篇
轻工业   4329篇
水利工程   10808篇
石油天然气   9512篇
武器工业   1935篇
无线电   14394篇
一般工业技术   8099篇
冶金工业   4049篇
原子能技术   2239篇
自动化技术   22271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2813篇
  2022年   2932篇
  2021年   3311篇
  2020年   4277篇
  2019年   4859篇
  2018年   1806篇
  2017年   2893篇
  2016年   3194篇
  2015年   4091篇
  2014年   8223篇
  2013年   6440篇
  2012年   8167篇
  2011年   8001篇
  2010年   7371篇
  2009年   7378篇
  2008年   10499篇
  2007年   9821篇
  2006年   6288篇
  2005年   7168篇
  2004年   5844篇
  2003年   5075篇
  2002年   4555篇
  2001年   4101篇
  2000年   3559篇
  1999年   3152篇
  1998年   3003篇
  1997年   2971篇
  1996年   2915篇
  1995年   3053篇
  1994年   2804篇
  1993年   2323篇
  1992年   2193篇
  1991年   2098篇
  1990年   2110篇
  1989年   1867篇
  1988年   296篇
  1987年   162篇
  1986年   97篇
  1985年   73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高强钢外伸端板加劲螺栓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基于EC3规范组件法和同步塑性设计理念,设计了3种不同屈服机制的Q690高强钢外伸端板加劲螺栓连接节点,通过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节点的破坏模式、刚度和承载力、耗能能力以及应变分布规律等,进一步验证了节点能力设计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强钢外伸端板加劲螺栓连接超强节点的能量耗散区主要集中在梁翼缘削弱区域,等强节点的能量耗散区主要分布于端板连接处以及梁翼缘削弱区域,两种节点均属于延性破坏模式;欠强节点仅依靠端板与梁翼缘间的焊缝裂纹不断扩展和闭合以及有限的端板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属于脆性破坏模式;高强钢外伸端板加劲连接节点的破坏模式、屈服机制以及耗能能力等均与节点的能力设计参数密切相关,基于EC3规范组件法的高强钢外伸端板加劲连接节点能力设计计算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节点的破坏模式,但能力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有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Ce元素对Sn20Bi0.7Cu1.0Ag/Cu界面层组织异常生长的抑制机制。在铜基底上制备了Sn20Bi0.7Cu1.0Ag-x Ce(x=0.01~0.20;%,质量分数)/Cu焊点。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焊点界面的相组织结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层形貌,并测量了IMC层厚度。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了IMC层的生长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IMC颗粒异常长大,周围β-Sn相开始析出Bi相,继而IMC颗粒周围Bi相富集并长大,最终IMC颗粒穿晶断裂。当Ce含量为0~0.05%时,焊点界面IMC层厚度随Ce含量增加逐渐降低,当Ce含量为0.05%~0.10%时,焊点界面IMC层厚度随Ce含量增加逐渐增加;Ce含量为0.05%时对界面IMC层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界面IMC层表面最平滑,界面IMC层的反应常数、扩散系数最小和临界厚度最薄,分别为1.75×10-11m·s-1,1.52×10-16m~2·s-1和7.55μm。添加微量稀土元素Ce可以阻碍焊点界面IMC层的形成并抑制其异常...  相似文献   
3.
 高硅奥氏体不锈钢由于高含量硅元素的加入使其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腐蚀性能和较低的成本,在制酸行业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该合金中高含量硅元素的加入会促进凝固过程中溶质再分配,进而造成显著的元素偏析,最终导致合金内部产生枝晶组织和大量的有害相。对铸锭组织进行均匀化处理能够有效消除枝晶与元素偏析,促进析出相回溶和枝晶消融,从而改善材料的热塑性,有效应对热变形开裂问题。因此,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电子探针(EPMA)、JMatPro软件计算等方法,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制备的5%Si高硅奥氏体不锈钢铸锭的显微组织和元素分布状态,通过残余偏析指数、扩散动力学计算并结合均匀化处理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5%Si高硅奥氏体不锈钢合理的均匀化处理工艺。结果表明,5%Si高硅奥氏体不锈钢凝固过程中钼元素偏析最为严重,通过残余偏析指数模型计算得到的均匀化动力学方程可用来指导该成分合金的均匀化处理工艺;5%Si高硅奥氏体不锈钢经过1 150 ℃×12 h均匀化处理后,铸锭内枝晶消融,元素偏析基本消除,析出相与铁素体回溶到基体中,合金转变为全奥氏体组织,热塑性得到改善;当加热温度达到1 250 ℃时,合金出现过烧现象,晶界开始熔化。  相似文献   
4.
王野光  刘承军  邱吉雨 《钢铁》2022,57(4):52-57
 稀土能够显著提升钢材的性能,是高品质钢中常见的合金元素之一。然而,由于稀土与O、S等杂质元素之间存在极强的亲和力,加入钢中后形成的高熔点、大尺寸夹杂物对浇铸工艺的顺行及产品质量均有严重危害。为了探讨不同铝含量对稀土耐热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类型及尺寸分布的影响,在利用优化的热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高温试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增大铝含量能够抑制钢中Ce2O3夹杂物的析出,同时促进CeAlO3和Ce2O2S夹杂物的析出,根据钢液中Ce、Al、O及S含量的变化,总结了夹杂物转变的临界热力学条件,当铝质量分数为0.025%~0.065%时,满足w([Al])/w([Ce])为270,Ce2O3变质成CeAlO3;当铝质量分数为0.065%~0.17%时,满足w([S])/w([O])为10,Ce2O3转变为Ce2O2S。试验结果表明,在铈加入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铝质量分数在0~0.3%范围内增大,不同试验钢中典型夹杂物的变化趋势为Ce2O3→Ce2O3+CeAlO3→CeAlO3+Ce2O2S,相应地,夹杂物的平均粒径由4.69 μm降低至2.73 μm。由夹杂物类型与尺寸之间关系的统计结果可知,尺寸较小的Ce2O2S的形成是导致夹杂物尺寸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增大稀土耐热钢的铝脱氧强度,能够通过改变夹杂物类型的方式,有效细化钢中夹杂物的尺寸,有望改善稀土耐热钢的水口结瘤问题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5.
卢春光  张国磊  成国光  苗红生  张旭 《钢铁》2022,57(12):88-96
 以西宁特钢EAF→LF→VD→IC工艺路线生产GCr15SiMn轴承钢为研究背景,采用矿物解离分析仪、夹杂物自动分析系统、化学分析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检测手段与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铸锭中大尺寸TiN夹杂物的析出机理,分析了冶炼阶段钢液中钛含量增加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工艺。通过对轴承钢中残余钛、氮含量的热力学计算,发现大尺寸TiN主要是在凝固过程中析出和长大,降低冶炼过程中钛含量是控制TiN生成的主要途径。对原工艺冶炼过程钛含量变化进行分析,钢液中钛增量主要发生在EAF出钢→LF结束阶段,其中52%钛增量来自于炉渣。为了避免炉渣中钛进入钢液,借助于七元炉渣CaO-SiO2-MgO-FeO-Al2O3-MnO-TiO2与钢液之间平衡的钛分配比(LTi)模型,计算了铝含量和炉渣中CaO含量对LTi 的影响,预测了最佳的平衡炉渣成分。结果表明,适当降低铝含量和炉渣中CaO含量可以提高渣-钢之间的钛分配比,降低钢液的钛含量;当铝质量分数为0.015%~0.025%、CaO质量分数为50%~55%时,其他炉渣组元的最佳成分(质量分数)为18%~24% Al2O3和12%~17% SiO2。此外,定量描述了不同LTi条件下EAF下渣量与LF终点钛含量的关系。最后,采用“低炉渣碱度、低铝含量以及严格控制电炉下渣量”的改进措施进行了优化试验,优化后冶炼终点钛质量分数可控制在小于0.002 0%,铸锭TiN平均数密度可由原工艺的2.09个/mm2降低至0.73个/mm2,且TiN尺寸几乎都小于10 μm。  相似文献   
6.
段延德 《冶金自动化》2022,(S1):110-113
在热镀锌工程中,张力控制和卷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功能,在传动装置内部实现的优点是,既满足了快速响应的控制要求,又能减少上位机PLC的程序运算量。本文重点介绍西门子S120变频传动装置通过内部DCC编程功能来实现张力控制和卷径计算的方法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利用离散单元法研究烧结矿竖冷炉在排料过程中颗粒运动的流型和速度分布。模拟结果表明,烧结矿颗粒在下移过程中,运动流型依次呈“一”→“S”→“V”转变;在竖冷炉腔内的大部分区域,烧结矿颗粒保持整体流动;在中心风帽上方的局部区域(宽480mm,高1280mm),运动流型会随排料的进行在整体流和漏斗流之间转变。烧结矿颗粒速度分布表明,在中心风帽上方会形成更大区域的(宽960mm,高3200~3840mm)梯形缓慢流动区。缓慢流动区内颗粒下移速度较小,冷却后的颗粒不能及时排出炉外,不利于气固换热效率的提高。应采取措施减小炉内缓慢流动区的范围,以提高竖冷炉内颗粒流动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以100 kg混合锰矿为基准,在物料计算的基础上,计算锰硅合金冶炼过程中的热平衡,为相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田儒良  岳峰  史健凯 《炼钢》2022,38(1):42-48
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钢包的传热物理模型和耐火材料层的温度分布模型,研究炼钢过程中钢包包衬温度场分布和钢水温降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态空包每多停留1 min,后续钢水温降增加约0.26℃;空包停留1 h后进行1 h的离线烘烤,后续出钢阶段钢水降温约12℃;永久层导热系数越小,永久层的温度梯度会越大,隔热效果会越好,工作层宜采用导热系数相对较大的镁碳砖,永久层采用低导热系数的轻质浇注料;钢包包衬侵蚀对钢包造成钢水温降值影响较小,侵蚀造成的钢水温降值波动不超过1℃;1 t的残余钢量和1 t的残余渣量会引起钢水温降6.65℃和7.23℃;钢水量增加1 t,钢水温降值降低0.03℃。  相似文献   
10.
王英虎 《特殊钢》2022,43(1):22-28
借助FactSage与JMatPro数值模拟软件对Fe-(5~15) Mn-(6~12) Al-(0.5~1.0) C系低密度钢的密度、凝固及冷却路径、相变及析出相进行了研究。利用FactSage软件中的FSstel数据库对该体系的垂直截面相图进行计算,分析了Mn、Al及C元素对凝固及冷却过程中相变及析出相的影响,并得到了Fe-12Mn-8.5Al-0.8C低密度钢的平衡凝固相变路径图。结果表明,Fe-12Mn-8.5Al-0.8C低密度钢由1 600℃平衡冷却至600℃的过程中完整的平衡相变路径为:液相→液相+铁素体→液相+铁素体+奥氏体→铁素体+奥氏体→奥氏体→奥氏体+κ-碳化物→铁素体+奥氏体+κ-碳化物。C和Mn含量提高可扩大奥氏体相区,具有稳定奥氏体的作用。Al含量增加缩小奥氏体相区,具有稳定铁素体的作用。κ-碳化物的析出温度随着Al与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Al与C均可促进κ-碳化物析出。JMatPro计算Fe-12Mn-8.5Al-0.8C低密度钢的密度为7.05 g/cm3,试验测得钢的密度为7.00 g/c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