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特征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姓名:王惠萍  汪桢  冯志强  张芯蕊  王璐阳  黄继红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 475004)(2.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漯河 462300);(3.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1);(1.河南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 475004)(2.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漯河 462300)(4.许昌学院食品与药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Z20221341069)
摘    要:食品已成为人体摄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的主要来源。食品中的MPs主要来源于食品原料(包括鱼类、贝类、农作物、食盐和水等)、食品加工过程以及食品包装。MPs在食品中的丰度、形状、粒径及聚合物类型等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人类活动以及食品工业类型等因素相关。目前,MPs的检测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联用(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SEM-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RS),热分析法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及上述方法的组合使用。此外,MPs内在的化学添加剂、从环境中吸附的污染物和有害微生物附着可能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包括直接毒性、易位毒性以及复合毒性。已有研究证实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与MPs摄入量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食品中MPs污染的来源、分布特征、检测方法和毒理作用,以期为食品中的MPs风险防控与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微塑料  来源  分布特征  毒性效应
收稿时间:2023-04-01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食品科技》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食品科技》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