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西藏冈底斯带北缘波果日则地区A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作者姓名:史少飞1  肖渊甫1  袁浩为1  魏永峰1  2  邱婵媛1  江小强1
作者单位:(1.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2.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 成都 610213)
摘    要:波果日则地区位于西藏冈底斯带北缘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目前有关班公湖—怒江洋盆的闭合时间存在争议。在波果日则地区出露的A型花岗岩以岩株侵位于卧荣沟组一段,岩性为中—细粒黑云花岗斑岩。岩石具有富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70.61%~74.94%)、K2O(4.96%~7.48%),贫Al2O3(11.90%~13.79%),较高FeOT/MgO值(7.47~25.88),较低TiO2(含量为0.16%~0.25%)的特征,属弱过铝质—准铝质碱性系列(A/CNK值为0.90~1.12,A/NK值为1.10~1.34)。稀土元素总含量为(179.80~370.29)×10-6,(La/Yb)N值为5.36~8.70,Eu异常为0.28~0.61,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右倾的“海鸥”型,属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Rb、Th、U、K、Zr、Hf明显富集,而Ba、Sr、Nb、Ta、Ti明显亏损。较高的Zr、Nb、Ce和Y含量及较高的Y/Nb、Yb/Ta和Ce/Nb值显示波果日则地区A型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显示,波果日则地区A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是下地壳拆沉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加热上覆地壳,致使上覆地壳变质泥岩发生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A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10.8±1.3)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推测班公湖—怒江洋盆至少在早白垩世晚期就已闭合。

关 键 词: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A型花岗岩  洋盆闭合时间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西藏
点击此处可从《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