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分布模式及冲淤特征
引用本文:马子普,吴保生,沈逸,薛源,覃超,汪舸.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分布模式及冲淤特征[J].水利学报,2024,55(4):468-480.
作者姓名:马子普  吴保生  沈逸  薛源  覃超  汪舸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3218);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023-KY-02)
摘    要:为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及分布特征,对黄河下游1952—2021年间共70年的河段实测冲淤量数据进行了系列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黄河下游河道存在7种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其中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上淤下冲等4种为基本模式。上淤下冲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孙口附近,上冲下淤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游荡性河段。各模式对河道整体冲淤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对冲刷量的贡献率最大,全线淤积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最大;(2)195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变化过程可分为1952—1959年、1960—1985年、1986—1999年、2000年后共4个阶段;(3)各河段冲淤量大小以0点为中心近似呈偏态分布,冲淤量在多年尺度下具有沿程减小的趋势性特征以及“冲久必淤、淤久必冲”的周期性特征;(4)各河段整体冲淤发生年数差别不大,反映了河道冲淤的平衡趋向性;70年内淤积于黄河下游河床底部的泥沙有一半左右被冲走,花园口到孙口河段的累计冲淤量接近下游总冲淤量的8成,孙口以下河段很小;(5)全线冲刷模式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主要冲淤模式,小花段前期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完,夹高段、高孙段及孙艾段仅冲走了前期淤积泥沙的二到三成。研究结果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分析了冲淤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化对下游河道冲淤现象的整体认识。

关 键 词:黄河下游  冲淤量  沿程分布模式  全线冲刷  全线淤积
收稿时间:2023/5/16 0:00:00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MA Zipu,WU Baosheng,SHEN Yi,XUE Yuan,QIN Chao,WANG Ge.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24,55(4):468-480.
Authors:MA Zipu  WU Baosheng  SHEN Yi  XUE Yuan  QIN Chao  WANG Ge
Affiliatio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Keywords:Lower Yellow River  the amount of sedimentation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hole-line erosion  whole-line deposition
点击此处可从《水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利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