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影响鲜切马铃薯褐变相关酶及底物的研究
作者姓名:程丽林  张长峰  王庆国
作者单位:(1.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2.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3),(2.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3),(1.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3CM012);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014GNC113008);农产品品控物流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2014zzcx02701)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克新4号和克新13号马铃薯鲜切贮藏期间,褐变相关酶活性、相关底物的比较研究,探讨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结果表明:鲜切后1 h,克新4号即出现轻微褐变,4 h后褐变明显,而克新13号鲜切后12 h仍具有较好颜色,2 d后出现轻微褐变。两个品种马铃薯汁液颜色在初始时比较接近,而25 min后汁液颜色差异明显,克新4号褐变程度明显重于克新13号。褐变重的马铃薯,PPO活性高。切割后贮藏期间,克新4号PPO活性始终高于克新13号。克新4号酪氨酸酶活性高于克新13号,POD活性始终低于克新13号,两个品种的PAL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褐变相关的主要底物可能是原儿茶酸,不是绿原酸。机械伤害增加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了丙二醛含量的升高。

关 键 词:鲜切  马铃薯  褐变相关酶  褐变底物
收稿时间:2016-02-16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食品科技》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食品科技》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