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
| |
作者姓名: | 李丽 邵龙义 李明培 王东东 鲁静 李智学 程爱国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3.陕西能源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1; 4.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5.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1; 6.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6ZX05041004-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02086) |
| |
摘 要: | 依据钻孔岩芯及测井曲线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三叠世瓦窑堡组沉积相、聚煤模式、层序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进行研究,提出该区聚煤规律。瓦窑堡组依据岩性共分为五段,其中底部的第1段和顶部的第5段以泥岩、粉砂岩为主,第2段、第3段、第4段下部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根据瓦窑堡组顶部区域不整合面、第1段、第3段以及第4段底部河流下切谷冲刷面、瓦窑堡组底部与其下伏地层间地层颜色及岩性突变面等层序界面,将瓦窑堡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I对应瓦窑堡组一段和二段,层序Ⅱ对应瓦窑堡组三段,层序Ⅲ对应瓦窑堡组四段和五段。通过统计各个三级层序内的岩性数据,绘制地层厚度、砂泥比、煤层厚度等值线图,以三级层序为作图单元,恢复各层序的古地理格局,主要的古地理单元为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物源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层序Ⅲ的聚煤作用明显优于层序Ⅰ和层序Ⅱ,最有利于成煤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聚煤中心大致位于石湾镇—玉家湾镇—安塞县一带。
|
关 键 词: | 瓦窑堡组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聚煤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 |
收稿时间: | 2016-11-0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煤炭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煤炭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