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行为分析方法
引用本文:彭婉婷,杨文慧,吴承照.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行为分析方法[J].风景园林,2023,30(10):49-56.
作者姓名:彭婉婷  杨文慧  吴承照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自然保护地伞护物种与当地社区的空间作用机理及测度方法研究——以人鹤系统为例”(编号 52208066);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拟建长江口国家公园重要物种保护与生产生活冲突空间识别与规划对策”(编号 21YF14196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编号 20FGLB014)
摘    要:【目的】开展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和管控,是实现新阶段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精准化、适应性管理的基础,但目前分区方法对于保护对象行为需求,人-野生动物关联性、动态性、适应性认识仍有限。【方法】基于现代生态系统管理理论,采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和多种空间分析模型方法,对保护野生动物行为及保护需求,以及与人类行为空间交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行为分析方法(behavior-based approach for refined zoning and management, BAZM)。【结果】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鹤系统为例,识别出黑颈鹤夜栖地最小接近距离400 m缓冲区及重要湿地恢复区为核心保护区;辨识出保护区45%面积为生境维护区,保证黑颈鹤主要觅食区食源安全和维持人鹤共生系统,将文化体验区、风景展示区、传统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共同划定为一般控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围协调区,协调黑颈鹤区域越冬和迁徙安全;最终提出3+N的细化分区以及精准化管控和适应性管理策略。【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方法、推动精准化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生态系统管理  行为分析法  适应性管理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A Behavior-Based Approach for Refined Zoning and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PENG Wanting,YANG Wenhui,WU Chengzhao.A Behavior-Based Approach for Refined Zoning and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3,30(10):49-56.
Authors:PENG Wanting  YANG Wenhui  WU Chengzhao
Affiliation:Tongji University
Abstract:
Keywords:protected area  national park  ecosystem management  behavior-based approach  adaptive management  Dashao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点击此处可从《风景园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风景园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