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
引用本文:杨庆道,郭朝斌,王伟锋,张文博,周雄波.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6):15-21.
作者姓名:杨庆道  郭朝斌  王伟锋  张文博  周雄波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云南分公司;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楚雄盆地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及目标评价”(G0800-12-KK-214)
摘    要:以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为基础,从平面和剖面上识别楚雄盆地的扭动构造,并结合区域古地磁资料、应力场特征以及盆地沉积演化,分析研究区不同构造期的扭动变形机制及其演化。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楚雄盆地受到特提斯构造域向北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向西的推挤力,2个推挤力在不同构造期分别占主导地位,并致使红河断裂左行、右行走滑交替,控制着楚雄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印支期金沙江洋关闭、思茅—印支地块与扬子板块拼合后,金沙江—红河碰撞带东侧的楚雄盆地不属于前陆盆地,板块拼合过程中红河断裂走向与推挤方向形成小角度斜交,主要发生走滑运动,未产生大规模造山,随后在晚印支期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形成楚雄裂陷盆地;研究区南部楚雄—牟定一带沉积厚度的剧烈变化源于楚雄—建水断裂和牟定断裂中生代走滑运动产生的拉分效应;楚雄盆地的火成岩分布往往与大型基底断裂的后期扭动作用有关,这有利于圈定火成岩分布范围,在油气勘探中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回避。

关 键 词:红河断裂  扭动构造  走滑构造  扭动作用  构造演化  楚雄盆地

Wrench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sequence in Chuxiong basin.
Yang Qingdao,Guo Chaobin,Wang Weifeng.Wrench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sequence in Chuxiong basin.[J].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14,21(6):15-21.
Authors:Yang Qingdao  Guo Chaobin  Wang Weifeng
Affiliation:SINOPEC Geophysical Corporation Yunnan Branch, Kunm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650233, China
Abstract:
Keywords:Red River Fault  wrench fault  strike slip  tectonic evolution  Chuxiong basin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