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引用本文:杨润泽,刘海涛,李宏军,赵长毅,李传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22,33(7):1074-1090.
作者姓名:杨润泽  刘海涛  李宏军  赵长毅  李传明
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 300280;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勘探生产分公司前期项目“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研究与有利区带评价”(kt2021-06-02);中国石油科技部前瞻性项目“潜山内幕及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评价技术研究”(2021DJ0701)
摘    要:煤系地层中往往包含了源内成藏、调整成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特别是在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盆地中,煤系地层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机制复杂。为揭示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史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镜下薄片观察、包裹体测试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存在源下、源内、源上3种成藏组合;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早、晚2次生烃过程,呈现“早油晚气”的生烃特征;油气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发生于中白垩世,低熟原油和少量天然气主要储集于粒间孔及溶蚀孔隙中,晚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第二期成藏发生于古近纪中期至今,大量天然气和高熟原油主要储集于溶蚀孔隙和构造裂缝中;烃源岩成熟演化、储层改造及构造活动共同控制了黄骅坳陷煤系油气成藏。基于上述认识,提出煤系油气“中转站”成藏模式,即油气优先在源内或近源储集体中聚集,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改造,油气由“中转站”向其他油气低势区调整。

关 键 词:煤系油气  生烃史  成藏组合  成藏机制  调整成藏  黄骅坳陷  
收稿时间:2021-11-08
点击此处可从《天然气地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天然气地球科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