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理的研究——附8例出血热患者皮肤出血部位的超微结构
引用本文:程宝庚,黄立,夏明玉,唐竹萍,王玲,徐大立,曹立森,汪瑶君,钱兴南.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理的研究——附8例出血热患者皮肤出血部位的超微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1984(3).
作者姓名:程宝庚  黄立  夏明玉  唐竹萍  王玲  徐大立  曹立森  汪瑶君  钱兴南
作者单位:南京医学院,无锡市人民医院,无锡市传染病院
摘    要:8例早期(发热4—6天)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皮肤出血点超微结构改变有三种形态。 1.增生型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乃至完全堵塞管腔,细胞核呈椭园形,居于游离面,其长轴垂直血管壁。胞质电子密度变深,可见分布在胞质游离面和基底面大小不一(60—180nm)的小泡,及散在胞质中(10—30nm)电子密度较深、壁较厚、周围有刺的小泡,这两种小泡均明显增多。核周围及基膜面的微丝也明显增多。在有些内皮胞质中可见3—6个典型的长3μ和宽0.1—0.2μWoibol—Palado颗粒,血管内皮基膜面不规则。其余细胞器如常。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