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13—2017年邯郸市PM2.5浓度变化特征及污染源区研究
引用本文:纪尚平,王丽涛,齐孟姚,赵乐,鲁晓晗,王雨,马笑,张城瑜.2013—2017年邯郸市PM2.5浓度变化特征及污染源区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8,35(4):84-89,94.
作者姓名:纪尚平  王丽涛  齐孟姚  赵乐  鲁晓晗  王雨  马笑  张城瑜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75131)
摘    要:为探索邯郸地区PM2.5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及污染潜在源区,对邯郸2012年12月—2018年2月河北工程大学站点在线监测的PM2.5质量浓度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HYSPLIT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对PM2.5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邯郸市2013—2017年PM2.5年均值为108.4、98.3、92.2、81.2、66.3 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秋冬季污染最为严重,春、夏季次之;月均值呈单峰型分布,1月最高(167.4 μg·m-3),7月最低(59.2 μg·m-3)。后向轨迹结果显示,近地层大气污染气团输送路径以近距离轨迹为主,轨迹较短的路径占比在40%以上。除冬季外,近距离输送路径均存在螺旋转向,轨迹方向转为南向和东向路径;邯郸主要污染源区范围较大,其中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地区的轨迹对邯郸PM2.5质量浓度贡献较大。

关 键 词:PM2.5  HYSPLIT模型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收稿时间:2018/7/30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