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宅建设 成书于唐代的<黄帝宅经>称:"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放宅者,人之本".这里便指出宅为人之根本.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在摆脱了温饱的长期困扰之后,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2.
<正>一、研究背景(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的模式才是好模式?” “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中共中央党校培训中心主任张长清说,能够让新农村建设很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向前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在建设新农村中一些地方出现的片面性、盲目性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认识上的“片面性”。目前,在一些农村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认为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标志”。这既便于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又可以轰轰烈烈搞上一番,刷墙壁、大扫除、写标语、办橱窗、整街道、栽花草,好不热闹!  相似文献   

5.
《广东建设信息》2006,(5):11-11
平地村(阳东县北惯镇)的路子: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以“三化并举”为实现途径。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党的建设带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体建设。具体来讲,就是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以“一对一”服务群众制度为保障.建设“三有一好”党员队伍;以“民主议事”为抓手,建设“核心+民心”的好机制;走出一条“三化并举”的好路子;以好党风带出好民风。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军 《山西建筑》2007,33(15):38-39
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介绍,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切实加强农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针对单个行政村的规划建设开展研究,从规划的角度出发,综合其他相关学科,提出构建"农村社区"模式,并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模式分类和构建路径四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村落社区"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转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长期以来,为了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农业和农村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们终于迎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代,建设新农村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一样,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任务十分艰巨。建设新农村,与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复杂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应从何处着手,才能保证新农…  相似文献   

9.
构建长效机制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村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良好开局。然而,仍有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还不够明确,对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思路还不够清晰,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经过一年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许多学者呼吁,“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以其明确的导向、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影响神州大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一个具体执行者,我们对这一主题有着更加特别的关注和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再次提出及其时代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邓碧泉 《小城镇建设》2006,(2):22-23,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我国农村正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对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耕文明古国,农村居民在总人口中占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有了明显提高,农村普遍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宗族纠纷…  相似文献   

14.
日前.从商洛市政府了解到。山阳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和产业开发为突破口.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5.
继1979年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变革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出,中国农村的第二次大变革正式开场。这意味着公共财政开始更多地向长期被忽略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倾斜,“多予、少取、放活”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指导方向。与此同时,现行的财政投资体制以及农村金融体制也将面临考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自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部署新农村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总的来看.新农村建设启动较快、举措较多、声势较大、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按照中央的要求.普遍注意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作者2006年参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与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在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总结各地特色.供大家思考。(见图1)  相似文献   

17.
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以来,烟台市各级党委政府都在积极思考和寻找一种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烟台虽然整体上农村经济较为发达,但各地之间在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文化习俗、社会环境等方面仍存在差异,这让烟台人明白了新农村建设起点有先后、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不应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正因如此,烟台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涌现出不同的模式。通过调查,我们对烟台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一、社区改造型新农村这一模式是指…  相似文献   

18.
《中州建设》2006,(5):10-11
日前,河南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在省委党校隆重举行。省委书记徐光春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加强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本专刊特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诚邀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基层建设者以及广大关心新农村建设的朋友们作客我们的论坛,畅所欲言、百家争鸣、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兄弟得到真正的实惠而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统筹安徽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护和节约土地、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农民文明素质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按照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