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和今后怎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三农”思想,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乡村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乡村城市化韩福元(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分类号TU333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中有36...  相似文献   

3.
农业"禁区"变"特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我省农业“禁区”的由来,论述了采取水平与垂直排水两种模式,使农业“禁区”变“特区”的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制订的小康标准,结合河南省农村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河南农村小康建设的现状,揭示了制约本省农村小康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河南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全力推进河南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并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通过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和观点,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当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减免农业税后出现的新问题,认为抑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建立农村各种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要致富,关健在于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客观地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上,以往的途径已经行不通。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三农”。推进城镇化能拉动内需,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我国转移农村人口,减少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农业需水"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龙江省复种指致为1,推算农业需水为400~500mm,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数大于400mm,有发展雨养农业可能;三江平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50mm,为此三江平原井灌区现有耕地具有全部发展种植水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研究聚丙烯腈纤维对水泥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对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抗剪强度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纤维能够明显的提高水泥土的各项力学性质,纤维对水泥土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的提高优于纤维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提高,纤维能够大大提高水泥土粘聚力,以及相同上浮荷载下的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随着农村社会转型和市场化的推进,农村不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化解农村现实矛盾,才能制定出有效解决农村现实矛盾的具体措施,从而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目前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农村教育,对提高农村教师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水平等方面有着深远意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研究农村教育现状,改革课程结构,端正大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动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分析了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致使广大农民主体性缺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为广大农民构建其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了破解乡村产业兴旺中高素质农民短缺所造成的人才制约问题,本研究梳理了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献,对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以此为基础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需现状调查问卷,基于分析结果厘清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和培育...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注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农民整体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及农村公共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发展。近年来,西峰区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取到了显著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对肖金镇南李村农民的调查,了解全村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表现出来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教育与文化建设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三农”问题的现状,并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包括树立科学的发展现,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乡村人文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县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定西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入手,对其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途径,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