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AlQ厚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空蒸发法制备了双层结构(ITO/NPB(15nm)/AlQ(x)/Mg:Ag)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测试分析了8-羟基喹啉铝(AlQ)厚度对OLED的B-V、J-V,和η-V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Q厚度对OLED器件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当AlQ厚度在40nm时器件的发光亮度、发光效率以及稳定性都是最佳,但是当厚度变化时对光谱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种既具有空穴传输特性又具有发光特性的新型荧光染料N-乙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E)-2-(2-(9-ethyl-9H-carbazol-3-yl)vinyl)quinolato-zinc,CzHQZn]掺杂在NPBX中作为空穴传输层,CzHQZn同时还作为发光的主体,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30nm)/NPBX:25%CzHQZn(xnm)/BCP(10nm)/Alq3(60-x)nm/LiF(0.5nm)/Al的有机发光器件(x为掺杂发光层的厚度),掺杂发光层的厚度按照15,20,25,30nm进行变化,相应改变Alq3的厚度,使得这两者的总厚度为60nm保持不变。当掺杂发光层的厚度是20nm,Alq3的厚度是40nm,其他层厚度保持不变时,器件在4V电压下实现了黄光发射,色坐标为(0.514 6,0.470 5),亮度是1.078cd/m2。在14V的电压下,器件最大发光亮度为449 0cd/m2,最大发光效率为0.98cd/A。 相似文献
3.
采用真空蒸发法制备了双层结构(ITO/NPB(15nm)/AlQ(x)/Mg:Ag)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测试分析了8-羟基喹啉铝(AlQ)厚度对OLED的B-V、J-V和η-V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Q厚度对OLED器件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当AlQ厚度在40nm时器件的发光亮度、发光效率以及稳定性都是最佳,但是当厚度变化时对光谱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5.
采用真空镀膜的方法制备了基于NPB的高效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其结构为:ITO/NPB/BCP /Alq3/Mg∶Ag和ITO/TPD/NPB/BCP / Alq3/Mg∶Ag,由于BCP对空穴的阻挡作用,器件的发光谱峰均位于441nm处,为NPB的EL特征光谱,实现了蓝色发光.在15V时,器件的最高亮度为2880和3000cd/m2,分别在2.5V和1.5V器件启亮之后,最大流明效率为4.00和5.63lm/W,CIE色坐标为(0.14, 0.08)和(0.15,0.11). 相似文献
6.
双主体掺杂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源共蒸发技术制作了双主体掺杂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研究了不同掺杂比例下,Alq3∶Rubrene∶DCJTB双主体掺杂系统的红色OLED器件,器件结构为ITO/HIL/NPB/Alq3∶Rubrene∶DCJTB/Alq3/LiF/Al,其中发光层Alq3∶Rubren∶DCJTB是三掺杂发光结构体系。综合研究分析了Alq3与Rubrene的掺杂比例和发光效率、色纯度之间的关系,当Rubrene的掺杂比例达到60%时,器件达到最佳效果;电压9V时,该器件发光亮度达到3580cd/m2,发光效率达到4.58cd/A,功率效率也达到1.60lm/W,相应的色坐标为(0.65,0.35)。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蓝色发光材料—联苯乙烯衍生物(4,4′-bis(2,2′-diphenylvinyl)-1,1′-biphenyl,DPVBi)为发光层,采用MoO3为阳极缓冲层制备了结构简单的非掺杂型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得到了低压启动,效率、亮度和色度俱佳的蓝色发光器件。器件启亮电压为3.4V,最高外量子效率为3.2%,最高亮度达到15 840cd/m2,器件色坐标为(0.15,0.15)。高性能器件的获得归因于MoO3缓冲层的插入在阳极/有机层间形成了良好的欧姆接触。 相似文献
8.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复合发光区域的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在OLED有机层中夹入与主发光材料不同的发光材料薄层标记发光区域,介绍了复合发光区域位置随电压变化而移动的现象。在以Alq为发光材料的单层器件中夹入0.5nm厚的红光材料DCJTB层,或在两个位置分别夹入0.5nm厚的橙光材料QA层和红光材料DCJTB层,研究分析了电压升高时发光颜色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发光区域位置随电压升高由阳极一侧有机层向阴极方向移动;在有空穴阻挡层BCP层的器件中。在电子传输层与BCP层之间夹入10nm厚的DCJTB掺杂发光层,研究了不同电压时器件的发光颜色,发光区域位置在较低的电压范围内被BCP层限定,但发光区域在驱动电压很高时可越过BCP层进入电子传输层。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了制备高纯度有机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钕(Ndq3)和生长Ndq3薄膜的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谱、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测试分析,对Ndq3粉末和薄膜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表征.标定了Ndq3中喹啉环的存在;计算得出Ndq3的禁带宽度为2.8 eV;证实了Ndq3分子中的Nd-O键为共价键而非离子键;测得Ndq3的荧光发射光谱位于472 nm(蓝光区域);证明了光激发位于喹啉环上而不是金属Nd3+上.与Al和Zn的金属螯合物相比,Ndq3中的Nd3+成键共价键较强,极化力较弱.对不同衬底温度下生长的Ndq3薄膜做了XRD分析,发现Ndq3薄膜呈多晶态,且随温度升高,衍射单峰逐渐增强,显示Ndq3薄膜的结晶性能随衬底温度的升高变好,结晶晶粒尺度也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大,薄膜表面形貌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1.
交流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工作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交流发光二极管(AC LED)内部晶粒参数与其工作特性的关系,讨论了ACLED光源的内部结构和应用电路模型,分析了AC LED光源的工作特性,给出AC LED发光效率的解析表达式,理论上说明了AC LED的发光效率低于单颗LED晶粒的电光转换效率,且光效随着LED晶粒串联数量的增加而提高,AC LED的光效与限流电阻无关,增加串联晶粒的个数可减小限流电阻的损耗。因此,AC LED制造过程中宜降低晶粒的导通电压,以增加晶粒个数。 相似文献
12.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OTFEL)由于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而成为当今发光领域研究的热点,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其发展过程、发光原理、发光材料、器件结构等几个方面作了概括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无机非晶SiO2与有机聚合物PPV复合制备了异质结器件,研究了不同层之间由于能级匹配而产生的势垒对整个器件的光电性能的影响。对于单层有机器件ITO/PPV/Al及双层有机无机复合器件ITO/PPV/SiO2/Al,空穴的注入取决于ITO/PPV界面的势垒,空穴是多数载流子,发光强度主要取决于电子的注入。单层器件电子的注入能力与PPV/Al界面的势垒有关;双层器件由于引进SiO2层,提高了电子的注入能力,其发光强度和发光效率较单层器件都有改善。对于3层有机-无机复合器件ITO/SiO2/PPV/SiO2/Al,在两个方向上电子注入的势垒不同,电子的注入能力有所差别,交流激发时,当Al电极为负(ITO为正)时,器件的最大瞬时发光强度是当ITO电极为负(Al为正)时最大瞬时发光强度的1.3倍。 相似文献
15.
紫外有机发光相对于其它发光技术,具有面发光、全视角、低驱动电压、低功耗、低制备成本等诸多优势,其应用前景更加广阔。文章对紫外有机发光的研究进行概述,分别从材料类别和器件结构角度回顾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和分析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 n+ -Si衬底上用磁控溅射淀积掺 Er氧化硅 (Si O2 :Er)薄膜和掺 Er富硅氧化硅 (Six O2 :Er,x>1 )薄膜 ,薄膜经适当温度退火后 ,蒸上电极 ,形成发光二极管 (LED)。室温下在大于 4V反偏电压下发射了来自 Er3+的 1 .5 4μm波长的红外光。测量了由 Si O2 :Er/n+ -Si样品和 Six O2 :Er/n+ -Si样品分别制成的两种 LED,其 Er3+1 .5 4μm波长的电致发光峰强度 ,后者明显比前者强。还发现电致发光强度与 Si O2 :Er/n+ -Si样品和 Six O2 :Er/n+ -Si样品的退火温度有一定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陷阱电荷限制电流传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数值模型,研究了结构为"阳极/空穴输运层(HTL)/发光层(EML)/阴极"的器件中电流密度和量子效率随有机层的特征陷阱能量、陷阱密度和载流子迁移率的依赖关系. 研究发现,对于给定的HTL和EML的特征陷阱能量、陷阱密度和载流子迁移率,存在一个最优的HTL和EML之间的厚度比率,在此最优厚度比下,器件的电流密度和量子效率达到最大.通过有机层厚度的优化,器件的电流密度和量子效率可提高多达两个数量级.另外,还研究了最优厚度比随有机层特征陷阱能量、总陷阱密度和载流子迁移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层厚度优化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陷阱电荷限制电流传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数值模型,研究了结构为“阳极/空穴输运层( HTL) /发光层( EML) /阴极”的器件中电流密度和量子效率随有机层的特征陷阱能量、陷阱密度和载流子迁移率的依赖关系.研究发现,对于给定的HTL 和EML 的特征陷阱能量、陷阱密度和载流子迁移率,存在一个最优的HTL 和EML 之间的厚度比率,在此最优厚度比下,器件的电流密度和量子效率达到最大.通过有机层厚度的优化,器件的电流密度和量子效率可提高多达两个数量级.另外,还研究了最优厚度比随有机层特征陷阱能量、总陷阱密度和载流子迁移率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