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游晋 《山西建筑》2010,36(10):355-356
介绍了王村煤矿所在地貌及构造,在此基础上,通过阐述王村煤矿矿山测量方案及具体测量步骤,介绍了陀螺全站仪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为今后的测量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董拥梅 《山西建筑》2010,36(31):354-355
重点阐述了影响测量方案优化的几个方面:如控制网的建立、测量方案的优化及测量的实施等,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说明了长期以来的工作方法是可行的,更进一步证明了煤矿贯通测量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煤矿测量在煤矿生产中贯穿全过程,是煤矿生产中其它工作的前提,在生产中起着指导性作用。关系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高煤矿测量的准确性,能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煤矿测量人员要善于运用测量新技术对煤矿进行准确的测量,提高煤矿测量的精准度。本文简单的探讨了在测量中的一些常见方法及如何在测量中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刘瑞新 《建筑知识》2013,(10):370-370,37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上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国,所以煤炭的开采和需求量进一步的增大。对于煤矿测量的技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本文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对现在我国煤矿测量中的新型的测绘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对其在煤矿测量领域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探讨,以期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3)
在现代社会中,煤矿开采业不断地发展,一些新型的技术在煤矿的开采中被广泛的应用,而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对煤矿巷道的贯通测量是其重要内容,贯通测量的工作范围涉及到了很多的方面,不仅是在地面上进行测量,而且还要延伸到井下,不仅要建设完善的矿山生产服务系统,而且还要提供更加详细的安全信息。在巷道贯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围岩压力的影响使得顶板破裂变形或是发生移动,为了确定导线点的控制方位,提升中线的精度避免巷道掘进的方位出现误差,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本文通过对煤矿巷道测量技术的研究,发掘其应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推动煤矿开采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煤矿井下贯通测量是煤矿测量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山西省中阳县荣欣焦化有限公司高家庄一矿主井与二矿主井贯通测量,对地面近井点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了测量、井下陀螺经纬仪定向,达到了测量工作各项技术规范,提出贯通测量的步骤和要求,通过测量结果精度分析,采取了保证精度的技术措施,使得此次贯通能够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工程测量中,利用传统测量手段进行工作,但在近10年内,GPS的普及和应用为地质勘查测量工作带来了技术性的革命。本文结合笔者切身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地质勘查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诸多探讨。  相似文献   

8.
GPS-RTK技术具有高精度、灵活、高效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城市测量。文章介绍了GPS-RTK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其工作流程,并介绍了在城市控制测量、道路红线放样及规划监督测量中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7)
在煤矿生产中,常常需要测量立井井筒中心坐标。介绍了用MATLAB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的方法测量井筒中心坐标,编写了拟合程序,并在李粮店煤矿副井井筒井口中心偏移测量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牛晓波 《山西建筑》2011,37(33):201-202
简要叙述了市政桥梁工程测量监理工作的程序、内容、技术规范和监理的要求,分另q归纳了施工准备阶段、施工放样阶段及竣工阶段的测量监理要点及技术要求,分析了工程测量监理的风险及预防措施,并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以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贺坤  马守龙 《山西建筑》2008,34(3):170-171
分析了预应力锚索支护机理,结合具体工程,并根据淮南矿区深井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条件,研究锚索加固技术在深井高应力煤巷中的应用,介绍了锚索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指出该技术是解决深井高应力巷道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屈子真  周旭 《山西建筑》2010,36(23):358-359
根据矿山测量工作实践,详细介绍了在矿山测量中自由设站侧帮设点法导线测量技术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法测量精度满足井巷掘进和采区控制要求,测设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晋城矿区地应力场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与强度的不断增加,地应力对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影响更加突出,在煤矿矿区进行地应力测量,并分析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晋城矿区,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装置,进行10个煤矿、62个测点的二维与三维地应力测量。实测数据表明:晋城矿区原岩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构造应力占绝对优势,属于典型的构造应力场类型;地应力值属于中等水平;矿区东部与西部水平主应力方向变化较大,主要原因是受晋获褶断带的影响。基于实测数据,绘制晋城矿区地应力分布图;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地应力随埋藏深度的变化规律;论述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的比值同埋藏深度的关系,并与霍克–布朗包线进行比较。选择典型矿井,将地应力测量结果应用于巷道布置与支护设计,根据地应力场分布特征提出合理的巷道轴线布置方向,并在井下应用中得到验证。井下地应力测量为晋城矿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对指导矿区井田开拓、巷道布置与支护设计、采煤方法的选择等工程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伯成 《矿产勘查》2019,(11):2789-2791
现代矿山测量技术中,数字化测量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其中,以3S技术、RTK技术、数字化绘图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这些技术比以往的人工测量技术能够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量,进而使矿山作业能够更好地开展。要使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矿山企业一般要加强了解数字化测量技术,加强对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机制研究、预警技术和防治方法 3个方面出发,概述我国冲击地压研究现状。从地质赋存条件与冲击地压相互作用机制、采动应力和能量场时空演化规律与致灾机制、覆岩空间结构与冲击突出触发机制等方面阐述近年来我国冲击地压机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相关成果;介绍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技术体系,包括"震动场–应力动态"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冲击危险预测与监测预警体系、ZOS矿用分布式微震监测系统、无线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和冲击地压电荷监测技术;探讨快速让位吸能防冲支护技术、新型恒阻大变形锚杆(索)支护技术、基于应力控制的冲击地压区域防范技术体系对冲击地压的防治作用及其在大同、义马等矿区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梁鑫  程海 《矿产勘查》2021,12(6):1434-1440
由于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工作面容易变形问题,需要加强开采岩层的结构研究,以提高出采率,降低开采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采用智能化开采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概述了特厚煤层的智能化综放开采工艺与技术装备实践,分析了放煤的智能化、巷道智能化快速掘进、工作面直线度智能控制3个方面的技术与装备瓶颈,展望了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提出通过解决采掘失调技术难题和实现新技术融合,有望突破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开采工艺与技术装备瓶颈,最终全面实现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开采的目标。希望通过此文为我国特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事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刘庄煤矿某煤仓巷道工程为例,介绍了撞楔法支护技术在巷道掘进过断层破碎带的应用,着重阐述了该技术原理及施工工艺,实践证明,撞楔法支护技术是巷道施工中过断层破碎带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支护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8.
就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煤矿采空区进行变形监测进行了介绍,以查明采空区沉降变形的范围,沉降变形的特征、规律、变形量,预测采空区变形发展趋势,预测围岩变形情况,为工程安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丁向勇  王燕妮  马振宇 《矿产勘查》2022,13(10):1511-1516
为了进一步加强煤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煤矿行业的自动化进程,本文首先介绍了智慧矿山的内涵及主要生产系统;其次对我国智慧矿山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阐述了智慧矿山的框架设计及关键技术,其中包括空间信息技术、智慧采煤技术及矿用传感器技术等;然后在BIM和GIS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智慧矿山的建设框架;最后利用BIM和GIS智慧矿山模型对蒋家河煤矿的地下通风系统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蒋家河地下通风系统的设计较为合理,各巷道的通风量和风速及风窗风压控制效果比较明显。BIM和GIS技术对于智慧矿山建设提供了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煤岩渗透率演化规律及多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实验室试验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开展实验室煤岩介质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试验、全程应力–应变渗透率测定试验以及采动煤体渗透率观测试验3种方法对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岩渗透率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将3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认为应力大小及应力加卸载历史是影响煤岩介质渗透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实验室尺度较工程尺度而言,煤岩介质渗透率低2~4个数量级。同时分析3种试验结果的联系与差别,提出3种试验方法适用范围,为采矿工程中煤岩介质渗透性参数的正确选择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