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析采砂船采砂能力对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曾因乱采滥挖江砂给长江的河势稳定、防洪和通航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采砂船无论是在船只功率还是在船只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有关要求和实际需求,超大功率的采砂船建造无疑给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管理工作中严格把关,地方政府对采砂船只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使长江采砂管理走上依法、科学、有序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根据漳河的河床特点和水流特性,可以实施河道疏浚与砂资源开采的建设方案.按照复式河床断面进行河砂开采,综合利用砂资源.  相似文献   

3.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前长江河道采砂状况产生的原因是:(1)暴利的驱使;(2)多头管理;(3)法律不健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后,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强治理整顿长江采砂,滥采乱挖江砂的局面得到控制。最后就加强法律建设、科学规划、改变管理体制、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的监督管理等几方面提出几点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世安  张波 《东北水利水电》2006,24(4):31-32,34
本文通过时呼兰河干流河道天然泥沙冲淤量的计算和分析.定性阐述了河道采砂时河道河势、环境及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国栋  杨文俊 《人民长江》2013,44(15):69-72
为研究河道采砂对河道及其周边涉水建筑物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归类分析和总结发现,大规模的河道采砂不仅破坏天然河床结构,改变河道正常的物质输运过程和冲淤规律,干扰河流自然演变,威胁河道的行洪、通航、自身稳定,而且会对相关涉水建筑物及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侧重阐述了河道采砂影响的作用机理,并针对现阶段河道采砂存在的问题及缓解河道采砂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青弋江发源于皖南山区,系长江右岸主要水系之一,从陈村水库以下,经泾县、弋江镇、西河镇、红杨、湾沚清水镇后由芜湖入长江,西河镇以下为水网圩区,河道交叉,水网密布,水流关系十分复杂。青弋江主要控制站为位于弋江镇与西河镇之间的西河镇水文站,控制面积5796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80%,从芜湖入长江的流量仅占西河镇水文站流量的20%,其余流量经分流河道资福河、上潮河分流由漳河入长江和经赵义河、杨青河分流由当涂入长江。因此青弋江干流在平面分布上是上宽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大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房屋建筑工程对砂石等原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建设工程的需求,对河道的采砂量也越来越大。过度的河道采砂活动对河道以及周边的涉水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会扰乱河流生态系统,不利于社会经济建设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文章就河道采砂对河道以及涉水建筑物的有关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采取了有关缓解河道采砂度河道及涉水建筑物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水利部门依法行政的管理行为.3年多来,在水利部党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相关部门也级予了配合和支持,通过实施禁采管理等措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10.
河道采砂对堤防安全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刚  茜平一  邹勇 《人民长江》2004,35(2):27-28
近年来,因河砂的无序开采,导致河床发生变形,水流发生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崩岸塌堤事故时有发生,为能定量分析河道采砂对堤防安全的影响,以便管理部门决策参考,通过广东北江河道采砂对堤防安全影响调查,建立了河道采砂坑与堤防位置关系模型,采用正交设计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砂坑的位置形状对堤防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砂坑离堤脚的距离和砂坑的深度对堤防安全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河道采砂交易合同计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采砂交易主要有采砂权交易和采砂作业交易两种基本模式。针对河道采砂交易中超采现象严重,危及堤防工程安全的实际,分析了河道采砂权交易计量的特点,提出了以超采率为控制参数,激励约束相结合的采砂权交易合同计价模型。而且,分析了采砂作业交易中作业成本的特点,将作业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提出了分段计价采砂作业交易合同计价模型。通过合同计价方式创新,借助经济手段,可有效地压缩超采的利润空间,减弱超采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试论河道采砂管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水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健康河流,促进人水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河道非法采砂严重危及公共安全和当地的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具体表现,以及近年来各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加强管理,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创造比较良好的社会稳定与和谐环境所做的具体工作,并指出了目前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消极因素,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长江模式"与全国河道采砂管理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峻  吴志广 《人民长江》2006,37(10):5-6
国务院颁布施行《长江河道管理条例》5a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及沿江各省政府及时建立起相应的长江采砂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长江采砂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管理经验.从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实践出发,总结归纳出长江模式;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提出了全国河道采砂管理应依照"长江模式"出台行政法规,明确管理体制,规定基本制度,制定有效措施,建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浦东机场跑道工程江砂开采及对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祥华  李玉中 《人民长江》2005,36(11):3-5,71
为满足浦东国际机场工程建设需要,从有利于河势和航运等角度出发,选择了长江口南槽江亚南沙南侧、九段沙保护区外侧的砂源区作为工程采砂区,并拟定采砂方案。采用delft 3D模型分析采砂前后工程区附近的流场变化。并从河势、防洪、水环境、通航、航道和生态等方面分析了采砂对长江口南槽河段的综合影响,论证采砂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得出采砂对长江口河道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河砂权属界定、采砂规划编制与许可选择、采砂交易方式探索、非法采砂行为应对,以及采砂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采砂管理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综合分析表明:所有权行使主体代表的不明确使得采砂管理责任主体缺位;采砂影响与采砂规划编制间内在作用机理的缺失制约着采砂规划方案决策的科学性;现有研究对不同采砂交易方式适用条件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6.
徐勤勤  马水山 《中国水利》2010,(21):27-29,32
河道采砂现场监管工作是河道采砂管理的重要内容。《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施行9年来,长江河道采砂现场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出采取强化合作、打防并举的措施,即要继续依法深化对涉砂船舶的整治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水打与陆治相结合工作,继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探索流域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的规范管理办法和措施,切实维护流域河道采砂管理秩序。  相似文献   

17.
根据边界河道采砂特点,分析边界河道采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边界河道采砂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采砂对河道水流条件的影响,基于水动力学方法,建立了采砂区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湘江尾闾局部河段不同控采高程条件下采砂前后水流条件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在中低水条件下,河道采砂会使河段水面线略有降低,流速重新分布,分汊河段分流比发生变化;且随着采挖深度的降低,水位变化和流速变化逐渐减少。计算成果可为该河段的采砂可行性研究及采砂规模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吴正涛 《人民长江》2006,37(10):17-18
长江上游河道位于山区,中下游河道则位于平原地带.长江上游河道采砂与中下游河道采砂比较,在地理环境、采砂方式和管理手段及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如可采用范围小,规模不大;旱采较多;可采的砂石种类较多;采砂船的数量和功率较小;采砂与河势稳定及防洪安全的矛盾不突出;每年的可采时段较长等.简要介绍了上游河道采砂状况,并与中下游河道采砂与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加强长江上游河道采砂统一管理的建议与主张.  相似文献   

20.
Whereas 6 decades ago little attention was accorded to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y on affecting river channel adjustment,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subsequently, with many contributions published in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Many concepts have been involved, and this paper considers how they have arisen and developed during a sequence of complementary research stages. The first stage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including research by Geoff Petts, involved “recognition of change” and saw the emergence of two separate research strands focused on different timescales: over shorter timescales river channel adjustments affected by the impacts of dams and reservoirs, channelization, land use changes, and urban effects; over longer timescales investigations of river metamorphosis. The second “realization” stage involved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by consider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timescales,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of changing processes, a more holistic catchment‐based approach, and incorporation of ecological changes. These advances led into the third stage, “application” of results, stimulated by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hard and soft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drivers such as 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and concern for what is “natural.” This paper evaluates this sequence of stages, the concepts that have emerge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re consistent and sustainable, and how they can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evaluation of channel adjustments.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in Fountain Hills, Arizona, USA provide an illustration. Finally, the future requirement for adaptation of existing concepts and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new ones is briefly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