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扫描电镜对不饱和聚酯固化体系的结构进行了观察从而研究了不同低收缩添加剂对不饱和聚酯片状模塑料的收缩率及表面光泽度的影响;综合比较玻璃纤维含量、填料种类、低收缩添加剂种类、模压工艺等对片状模塑料收缩及表面性能的影响,从而研究高光表面的片状模塑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涂料》2017,(4):21-24
筛选了不同的原材料,通过考察物理性能、耐紫外老化程度、光泽度,确定道具表面用面漆配方,所得产品的光泽度高、弹性大、耐紫外效果好、色泽稳定性好、光泽保持率高,既能凸显道具表面的绚丽色彩,又保持了较高的弹性,可随聚脲形变而变形。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次因子法确定了Taguchi法的试验因子,采用Taguchi法对试验因子进行权重分析与优化,并进一步研究了注射成型工艺条件对聚丙烯制品光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注射成型过程中,提高熔体温度、模具温度、保压压力及注射速率都有助于提高制品的光泽度,同时也会提高制品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但会降低缺口冲击强度。影响聚丙烯制品光泽度的最显著因素是熔体温度。影响因子的权重大小顺序为:熔体温度、模具温度、保压压力、注射速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密封件也被要求要具有附加的低光泽度表面。这不仅仅局限于时尚和外观上的要求;另一原因是抗擦伤,采用低光泽度表面可以掩饰这些缺陷。最近,国外多家公司在汽车其它部件方面相继开发出低光泽度材料。在国内橡胶密封条生产行业,目前未见到有关低光泽度材料方面的报道,该项目具有新颖性。文中针对汽车整车厂提出的密封件光泽度要求,深入探讨了密封件表面光泽度的影响因素,低光泽产生的机理。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配方试验和绘图分析,建立了原材料对研究性能的回归模型,从而设计出具有低光泽效果的生产配方,满足低光泽度密封件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比了不同黏度尼龙66 (PA66)树脂、表面不同处理方式的玻璃纤维以及一些特殊添加剂对30%玻纤增强尼龙66流动性及表面光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黏树脂、前处理的玻纤对30%玻纤增强PA66的流动性及表面光泽度的改善效果最佳;材料的流动性和表面光泽度随流动改性剂AM的加入显著提高,且当其质量分数为1%时,材料综合性能最好;有机成核剂的加入有效提高30%玻纤增强PA66的流动性及表面光泽度.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汽车内饰材料的"低光泽化"和家电材料的"高光泽化",从聚丙烯基材、无机填料、弹性体、助剂等的选用及添加比例等方面归纳了注塑级改性聚丙烯材料光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注塑工艺条件的调整对最终聚丙烯制品光泽度的影响,对注塑级改性聚丙烯材料的高性能化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低光泽POM材料并研究材料力学性能以及结构,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POM/SEBS共混物,并研究了SEBS添加量对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以及表面光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EBS添加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冲击强度明显降低,断裂伸长率上升,同时材料表面的光泽度也明显下降。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共混体系的表面形貌,SEBS在POM基体表面形成微细凹凸。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β成核剂、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和光泽剂用量对聚丙烯(PP)/硫酸钡(BaSO4)复合材料表面光泽度的影响,并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添加成核剂后PP/BaSO4复合材料的结晶形貌.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制备PP高光泽母粒的最佳配方为:PP 20份、BaSO4 80份、成核剂0.1份、偶联剂1.5份、表面活性剂4份、光泽剂2份.结果表明,当PP/BaSO4质量比为80/20时,通过添加PP高光泽母粒制备的PP/BaSO4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和综合力学性能均优于相同配方下直接共混制备的PP/BaSO4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
对采用游离磨料研磨抛光后的花岗石表面粗糙度和光泽度进行了测量,并观察花岗石在研磨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抛光后表面粗糙度值虽然很低,但并没有消除石材与生俱来的裂纹等缺陷,表面还残留大量粗加工造成的较大凹坑,限制了花岗石表面光泽度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用高性能SMC复合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从原材料配方和成型工艺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降低SMC模塑料的收缩率、改善制品的表面质量,来制备具有低收缩率(〈0.05%)、A级表面质量及优良力学性能的高性能SMC复合材料。通过原材料的科学匹配,选择最佳配方,SMC片材生产工艺的严格控制(如树脂糊中水分和粘度的控制),优化SMC模压工艺参数(如选择合理的铺料方式、两段式压制、合理的加压时机等),压制出高档的SMC汽车制品。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SMC轻量化,通过模压工艺,从原材料选型、配方设计以及工艺过程控制三个方面对轻质SMC(片状模塑料)进行了探究。首先,通过研究不同类型中空玻璃微珠(HGS)对制品比重、光亮度以及弯曲强度的影响发现,VS5500和H40适合作为轻量化SMC轻质填料,制品的设计密度和真实密度比较接近,且力学性能损失较小。其次,通过配方设计,研究了中空微珠用量、增稠剂类型以及增稠剂用量对制品比重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玻纤含量和树脂类型对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轻质SMC的设计密度不能过低,否则制品中HGS的破损比例将会增加。研究发现EK100作为增稠剂,树脂糊前期粘度可以有效控制,后期粘度快速上升,可以有效防止中空微珠相分离的发生。此外,随着玻纤含量从25%增加到30%,制品力学性能呈现增加趋势,弯曲强度从148 MPa增加到172 MPa,但随着玻纤进一步提高,弯曲强度反而出现大幅度衰减,降到140 MPa。通过研究三种不同类型树脂对制品外观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P18-03树脂压制的制品外观最好,其弯曲强度为172 MPa,满足汽车外饰件力学性能要求。最后,通过工艺过程控制,研究了微珠处理工艺对制品比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烘干处理的HGS可以有效降低树脂糊的水含量,从而保证树脂糊后期粘度可以达到适合模压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选取机械球磨时间、机械球磨温度、模压时间三个变量进行Box-Benhnken实验,运用响应面法对聚乳酸(PLA)/木薯厌氧渣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各响应值与实验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以及各因素对响应值的交互影响,确定PLA/木薯厌氧渣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达最优值时,其工艺条件为:模压时间为5.99 min,机械球磨温度为59.01℃,机械球磨时间为33.42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为44.125 6 MPa,弯曲强度为66.83 MPa。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石膏材料易吸水的问题,采用核壳型乳液对传统石膏进行改性,改变石膏制品内表面的孔隙结构,降低石膏样品的吸水率,提高其抗压、抗折强度及孔隙率,减少石膏制品的导热率。研究了在不同添加量下,各添加剂对石膏密度、吸水率、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导热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配比为:氟壳层乳液含量为5%,减水剂为总量的0.5%,缓凝剂的取量为0.2%时,所制备的石膏防水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模压成型参数对于片状模塑料(SMC)材料模压制品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将模压成型过程分为3个阶段,以3个阶段的压力与时间共6个参数作为影响因子,对制品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与冲击强度进行测试,设计了正交试验,以制品的力学性能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讨论了各阶段工艺参数对SMC复合材料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成型过程中材料状态变化分析造成实验结果的原因,最终得到优化后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
利用挤出-注塑成型方法制备了纳米CaCO3/钛酸钾晶须/丁腈橡胶/ABS汽车防撞护栏材料。通过正交设计方法对复合材料的配方进行了优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缺口冲击断面。结果表明:按最佳配方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弯曲和拉伸强度分别比纯ABS提高了39.8%、176%、79.3%和20.1%。其防撞机理表现为材料受到冲击时橡胶颗粒内部及表面产生空穴,伴之以空穴之间聚合物链的伸展和剪切而导致基体的形变,属典型的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6.
聚酯预浸料复合SMC工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SMC为基础,添加以不饱和聚酯预浸材料作为加强层,形成的复合SMC材料进行了研究,介绍了采用的工艺流程和成型方法;以0.4mm的无碱玻璃布作为加强层增强材料,制作预浸布,以1∶1的体积比与SMC材料复合,采用复合SMC工艺成型的制品机械性能与常规SMC和采用聚酯作为树脂基体的RTM制品性能比较,拉伸强度达到180MPa,弯曲强度达到262MPa,冲击强度达到246kJ/m2,性能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 treatment and aging on the biaxial flexural strength of ceramic materials cemented to a dentin analogue. One hundred twenty disc-shaped specimens were allocated into 12 groups considering three study factors: ceramic material (lithium disilicate, leucite-based ceramic and hybrid ceramic), surface treatment (10% hydrofluoric acid etching?+?silane or self-etching glass-ceramic primer) and Aging (with 10,000 thermocycles of 5–37–55?°C or without). A tri-layer assembly was designed to mimic a cemented restoration (Variolink N) into a dentin analogue. All samples were submitted to the biaxial flexural strength assay. The flexural strength in MPa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each sample considering thickness,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load to fracture during the in vitro test. Fractographic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The data was evaluated using three-way ANOVA and Tukey test (α?=?5%). ANOVA showed influence for the Material*Treatment*Aging interaction on the flexural strength (p?=?0.011). The highest strength was calculated for lithium disilicate ceramic?+?self-etching ceramic primer without aging (499?±?17?MPa)A and the lowest value for hybrid ceramic material?+?acid etching with aging (424?±?48?MPa)E. According to the Weibull modulus, the most predictable strength was calculated for lithium disilicate?+?acid etching after aging. Acid etching or self-etching ceramic primer promotes similar immediate biaxial flexural strength for each evaluated ceramic. In the long-term, superior strength was observed using acid etching for lithium disilicate and the self-etching ceramic primer for the hybrid ceramic while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for leucite-based ceramic.

Clinical implications: Some protocols combining the CAD/CAM ceramic material and the surface treatment could present suitable and stable flexural strength.  相似文献   

18.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制备具有较好机械强度的海藻酸盐-壳聚糖-海藻酸盐(ACA)液芯微胶囊。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方法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出有显著效应的壳聚糖浓度、壳聚糖溶液pH值和柠檬酸钠溶液pH值3个因素;其次,采用最陡爬坡实验接近具有最好膜强度的中心点区域;最后由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条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验证膜的机械强度,膨胀率-14.62%与优化结果-15.41%接近,优化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好吻合。在优化条件基础上进行传质性能和细胞生长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ACA液芯微胶囊比ACA固芯微胶囊具有更好的传质特性,将ACA液芯微胶囊进行细胞包埋,液芯微胶囊较固芯微胶囊具有更高的细胞密度。  相似文献   

19.
玻纤长度及其含量对BMC力学性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玻纤/填料质量比、玻纤长度及混合时间等主要因素对BMC(预制整体模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系统地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以BMC的力学性能为参考值,得出了以上3个因素对BMC力学性能的影响趋势曲线;用扫描电镜讨论了3因素与BMC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关系,并获得了优化BMC的方案,所得的BMC的弯曲和冲击强度分别达到96.35MPa和21.82kJ/m^2。  相似文献   

20.
制备以钢纤维(SF)、塑钢纤维(MPPF)为骨料的高性能道面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HFRAC),研究改善再生混凝土(RAC)强度及耐磨性能,采用响应面法(RSM)中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以SF体积掺量、MPPF体积掺量和砂率为因素,以HFRAC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磨损量为评价指标,建立各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并构建基于NSGA-Ⅱ耦合熵权TOPSIS法的HFRAC配合比优选模型,确定综合性能最优时的配合比方案。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评价指标的响应面模型拟合效果良好,预测精度高;各评价指标不仅受单因素影响,而且受因素间交互作用影响,SF体积掺量与MPPF体积掺量交互作用对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影响极显著,对磨损量影响显著,MPPF体积掺量与砂率交互作用对抗折强度影响显著;当SF体积掺量为1.39%、MPPF体积掺量为0.97%、砂率为36.10%时,HFRAC综合性能最优。该方法能够实现HFRAC性能的综合改善,可为HFRAC在道路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