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TiO2和SBR改性沥青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首先按0.5%、1%、1.5%剂量的纳米TiO2和1%、2%、4%剂量的SBR粉末进行正交试验配比,用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机制备9组改性沥青,分别测试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的三大指标,确定改性剂的最佳掺量。以AC-13为例,对筛分清洗好的矿料进行性能分析,确定最佳级配。最后成形马歇尔车辙试件,分析高温车辙性能和水稳定性能,对基质沥青混合料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纳米TiO2和SBR的改性沥青混合料在高温车辙性能和水稳定性能上都有显著提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比基质沥青提高了1.3倍多,经改性过的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比基质沥青提高了9.06%,冻融劈裂强度比提高了6.16%。  相似文献   

2.
优选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木素纤维,研究不同纤维在不同掺量时对道路沥青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纤维掺量增大,针入度随之降低,软化点随之增大,延度随之降低,相对来说,玄武岩纤维的影响较大。以AC-16沥青混合料为对象,研究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混合料道路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可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且玄武岩纤维的最优掺量为0.4%。  相似文献   

3.
将玄武岩纤维与抗车辙剂RA进行复配,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分析了抗车辙剂和玄武岩纤维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的影响,并与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掺加抗车辙剂RA能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掺加玄武岩纤维能大幅度提高抗车辙剂R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和抗疲劳耐久性能。推荐采用0.4%RA与0.35%玄武岩纤维复配方案,该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路用性能与抗疲劳耐久性能优于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4.
文中旨在研究由竹类生物质慢速热解生物油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将基质沥青与生物油(0%、6%、12%)拌合制备生物沥青,并对生物沥青进行老化试验。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老化和未老化沥青进行测试,通过计算沥青的羰基指数、亚砜指数以及老化活化能,分析发现生物沥青的亚砜指数低于基质沥青,同时生物沥青的老化活化能高于基质沥青。表明生物沥青具有比基质沥青更好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玄武岩纤维性能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玄武岩是适用于制造纤维的优质原料,用它生产的纤维与其它矿物纤维、玻璃纤维相比,具有优越匠性能,介绍了玄武岩棉及其连续纤维的制造,性能与应用,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一种较为新型的矿物纤维——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效果并进行分析论证,从该纤维的耐高温性和耐腐蚀性分析纤维自身性能对混合料的影响,研究纤维与混合料中的集料结合所产生的良性效果,从这两个角度阐述玄武岩纤维提升沥青混合料性能的作用机理.结合作用机理和不同掺量情况下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试验,掺量为0.3%...  相似文献   

7.
焦亚雷 《市政技术》2015,33(1):174-176
为了分析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沥青胶浆及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对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的沥青胶浆进行了弯曲梁流变试验,对不同纤维掺量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低温弯曲破坏试验,并对两者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能增强沥青胶浆及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并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大而增强,但受拌合分散性影的响,存在最佳掺量;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弯曲梁流变试验与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通过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预测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8.
孙亚辉 《市政技术》2023,(2):150-154
为改善排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玄武岩纤维掺量对基质沥青混合料和高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掺量对基质沥青混合料和高黏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流值影响规律相近;掺入玄武岩纤维后,沥青混合料弯拉应变增大,低温抗裂性提高,当玄武岩纤维掺量>0.3%时,高黏沥青混合料弯拉应变降低趋势较明显;随着玄武岩纤维掺量增加,高黏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较优,0.2%玄武岩纤维掺量的高黏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强度比最大,与未掺加玄武岩纤维的高黏沥青混合料相比其冻融劈裂强度比提高约3.3%;掺加0.2%玄武岩纤维的沥青混合料表面构造深度降低较小,对抗滑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文中根据析漏损失率及飞散损失率与油石比的演变规律,确定透水沥青混合料在路用性能方面的最佳配制比例,以该混合料在不同稳定条件下的性能平衡原则为基础,对其中玄武岩纤维的掺加量进行调整,最终得到路用性能最佳的玄武岩纤维掺量。结果表明,最佳油石比会随着纤维掺量从0提升到2%而逐渐降低,结合玄武岩纤维改性透水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确定最佳纤维掺量为1%。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纤维改性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强化提升需求,提出了采用木质素纤维(CF)/玻璃纤维(GF)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方法,研究了复合纤维组成对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F/GF复合改性有效提升了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低温性能;当CF/GF以质量比1∶3掺入时,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为单掺CF组的2.2倍;试件低温破坏时,最大弯拉应变提升13.3%.复合纤维具有吸附、加筋及阻滞裂纹的作用,强化了沥青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水损及应力作用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其路用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季冻区由于冻融循环的反复作用下,会引起沥青路面生严重的早期破坏.本研究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硅藻土和玄武岩纤维,对比分析沥青混合料(AM)、硅藻土沥青混合料(DAM)、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BFAM)和硅藻土/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DBFAM)在冻融循环下的路用性能衰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复掺玄武岩纤维和硅藻土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增加,损伤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潇湘北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AC-13C级配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确定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在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的最佳油石比,基于此,通过试验测定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在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的各项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3.
14.
《门窗》2019,(18)
将不同掺量的玄武岩纤维掺入灌浆料中,研究玄武岩纤维对灌浆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掺入对灌浆料的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但玄武岩纤维能够提高灌浆料的抗压强度,改善灌浆料的收缩性能。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2%时,灌浆料的抗压强度最高,纤维对灌浆料的收缩性能改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肖鹏  吕阳  蒋德安 《施工技术》2015,(4):95-97,101
对掺入玄武岩高强纤维的AC-13C级配的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路用性能研究,并将其与未掺入玄武岩高强纤维的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采用车辙、低温弯曲、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以及四点弯曲疲劳等一系列室内试验,分析了其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试验数据表明,玄武岩高强纤维能明显提升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性能,但对水稳定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AC-13C级配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玄武岩高强纤维能有效改善混合料的路面性能,并且在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改变玄武岩纤维规格与掺量,研究了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抗剪性能、抗裂性能及高温流变性能的变化规律,并借助扫描电镜(SEM)对其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掺加大幅提高了沥青胶浆的极限拉力(最高约为原沥青胶浆的4.5倍);高温流变性能显著提高,PG分级由PG70提升至PG76;在玄武岩纤维端部,沥青呈突起状,有利于纤维相互桥接形成网状结构,使其应力分散,从而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樊向阳 《山西建筑》2013,(35):138-139
通过直剪试验和劈裂试验,揭示了老化时间和锰渣代替百分比对沥青混合料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锰渣矿粉代替石灰岩矿粉使沥青混合料粘聚力提高、劈裂强度增大、劲度模量降低,说明了锰渣矿粉的加入能有效的延缓沥青混合料的老化,改善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平板试验,对比研究玄武岩纤维、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平均开裂面积、单位面积裂缝数目和单位面积总的开裂面积,结果表明:纤维的掺入,可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早期开裂,且玄武岩纤维、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阻裂效果存在差异,而当体积掺量达到0.25%时,3种纤维的阻裂效果并未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组成的相容剂制备了SBS改性沥青样品,通过常规性能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荧光显微镜评价了其老化前后的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容剂中芳香分含量越高,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越好,而饱和分含量越高,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越好;老化后,相容剂中芳香分含量越高,其改性沥青各项性能变化幅度越小,抗老化性能越好,反之饱和分含量越高其抗老化性能越差;微观相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聚集现象,饱和分含量越多,聚集越严重,颗粒粒径越大,体系由SBS和沥青双连续相变为SBS为分散相、沥青为连续相.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玄武岩纤维(BF)对混凝土高温损伤的抑制机理,从力学性能、质量损失、微观结构方面综述了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的耐高温性能,并基于BFRC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