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社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如今老城区公共空间在功能、环境、社会活力等层面均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文章聚焦于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探讨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特征的影响机制,得出高功能混合度、多样化的需求配置以及便捷的步行网络与感知体验丰富的空间品质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均有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以提升老城区社区生活圈的组织。  相似文献   

2.
罗兰  魏睿 《住宅科技》2023,(7):38-43
我国城市建设正经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变,老城区保护与更新更加关注民生和广泛的社区营造。文章分析了嘉兴市原城东社区基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尊重老城区原有空间结构前提下,运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从打造弹性街巷、消解学校边界、活化剩余空间等3个方面回应基地问题,对社区内辅成小学周边环境进行实验性的、小规模的微更新改造,通过谨慎的改造与批判性的重构,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探讨当下嘉兴老城区保护更新与活化利用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5,(Z2)
邻里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精神文化载体。文章以青岛小村庄居住片区邻里公共空间为例,分析了老城区邻里公共空间的人群特征、使用频率、居民满意度和商业综合体内公共空间的特点。通过室内与户外公共空间的对比研究,总结出老城区邻里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为老城区邻里公共空间的改善提供一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北京老城城市更新进程已从单一物质空间改造开始转向更加关注以社区营造来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内涵式发展。社区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小微空间更新、精细化治理与居民的切实利益紧密相关,是当前老城更新实践的重点。就目前实施状况看,北京的社区微更新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指导方式。以D街道3个社区街巷及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实践为例,探索以街道-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汪广丰 《城市开发》2024,(1):100-101
<正>小社区连着大民心。社区微更新既是对公共空间的改造,也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它主要着眼于社区基本单元,按照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社区内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佳的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近年来,城市微更新理念被广泛应用。例如,上海市从2016年起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类公共要素,持续开展“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专项活动,成功打造了浦东缤纷社区、徐汇美丽街区建设、步高里、威海路665号等一批微更新项目。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从2007年开始展开由政府主导的邻里更新计划(NRP),以提升老旧组屋的居住品质,促进邻里交往。文章通过梳理新加坡组屋户外环境的发展脉络和更新背景,以大巴窑地区的邻里更新项目为例,总结其较为成熟的户外环境更新的组织流程和改造策略,进而对中国目前广泛开展的"自上而下"的老旧住区建筑户外空间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是提升项目品质的重要抓手。文章介绍了上海芦潮港社区律动园微更新项目从立项、调研、设计、实施到使用后评价的全流程。项目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理念,介入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更新模式。通过民意征集、问卷调研、审查会、居民听证会及使用后评价等方式,探索了社区微更新项目管理的全流程,以此提升居民的社区事务参与度和对设计结果的认同。借助实际案例讨论了社区微更新的全流程,证实以全流程管理和精细化治理的公共空间微更新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此提高设计师决策的正确性,平衡设计矛盾,为社区微更新项目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升,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规划手段,而住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渐进式的微更新方式已成为住区更新改造的关键趋势。同时,以住区公共空间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正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一、概念界定(一)城市微更新城市微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是指通过微小的改造与调整,使更新对象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焕新,通过对既有空间小规模地修复和重塑,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老旧社区街道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众多社区问题集中体现的地方,近年成为老旧社区改造更新的焦点。文章以长沙市广厦新村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明确现有街道交通和环境设施存在的问题,采用语义差异法(SD法)和行为记录法,探析居民街道空间感知和行为特征,并分别从交通改善、环境提升和活动营建维度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为我国老旧社区街道更新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安三学街属于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历史片区。本文通过对片区内相关基础设施和居民日常生活现状的调查,探讨基于城市更新视域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以社区文化馆改造为媒介的历史街区活化策略,提出进程更新、空间塑造、模块置入、功能改造、规则共识等有机微更新方法,力求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城市中心区历史片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增量土地资源来进行城市扩张,还要对存量的土地进行提升来获取城市创新力。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共享”理念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古城便河社区更新为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的实践,探究“共享”理念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探索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如何融合“共享”理念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3.
林娟 《重庆建筑》2023,(6):10-12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城市大量既有建筑迫切需要提升品质,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满足新时代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微更新”是基于居民需求采取微设计手法、微更新动作、微实施费用的方式进行的空间“小手术”,避免了大拆大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城市环境扰动,成为广受欢迎的更新方式。该文以成都东部新区佘家社区服务中心的环境品质提升为例,从空间环境、居民参与、景观品质、空间活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有限条件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类既有建筑微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与实践,可供同类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发展至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老城区的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逐步被忽略,失去了社区活力,社区文化得到遏制,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生活质量也每况日下。如何利用好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何处理好居民与社区活动空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老城区的居民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对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打造公共活动空间从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活力。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建筑与文化》2023,(5):158-160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策略,优化存量空间,赋予更多功能,激发城市活力。以宁波奉化县江景观改造为例,尊重场地现状,结合周边居民需求,营造出功能复合的多层次滨水环线,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水岸空间。设计从当地佛教文化、山水文化、桃文化提取具备奉化特质的符号,营造场所精神,赋予滨水空间独特城市意象。通过线性滨水空间的更新,以线带面改善老城区整体环境品质,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转型的升级加快,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逐步转变为存量更新,老旧社区改造是实现存量更新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存量更新背景,以昆明市五华区文林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改造为例,以延续社区文化、打造健康老龄化社区为目标,构建适老化存量更新治理体系,进而从社区肌理修复、空间改造两个方面提出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为加快推进我国老年友好社区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延续城市文脉提供可参考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寒地社区的户外空间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根据空间特征,明确寒地社区户外空间的设计原则,以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理论为基础,以空间规划为手段,以减轻犯罪行为对于居民健康造成的伤害为目的,提出适用于寒地社区的户外空间防控策略,减少犯罪行为的温床,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为寒地居民营造出安全舒适的户外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8.
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已成为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转型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福州市鼓楼区持续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城市空间重新梳理整合。为此,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对其展开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调查,着力探究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原因及其对策,为此,提升居民满意度,为后续的老旧小区改造与治理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触媒理论对存量时代的社区更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备复合性、凝聚性、链接性特征的儿童户外游戏空间有着明显的触媒潜质,然而老旧社区的儿童游戏场地却普遍存在弱势化、同质化、碎片化等问题,其触媒效应未被完全激活。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从触媒打造、载体构建、效应发挥三个方面对老旧社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进行多维建构,激发整个社区活力与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存量更新规划中,老旧社区微改造的目标之一是营造老幼友好的社区空间,有效促进老幼群体户外步行、体能活动和社交活动,进而增强身心健康。从老年人与儿童的生理脆弱性、心理依赖性及行为特征出发,分析其对于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诉求的4大特征(安全性、可识别性、体验感、适于社交)。以广州市三眼井社区微改造为例,基于本地老幼群体的深度访谈,总结现状老幼友好性不足的空间问题,分析老幼友好视角下的共享街道、重要出入口、公共活动空间节点及绿化空间的微改造设计思路,阐释微改造及后续维护实施机制。为老旧小区微改造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居民健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老幼友好的健康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