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NB和SRB治理地浸采铀矿山污染地下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述了地浸采铀工艺的特点,分析了地浸采铀矿山退役井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成分,强调了治理地浸采铀矿山退役井场污染地下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分别介绍DNB和SRB治理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原理、影响因素等的基础上,综述了用DNB和SRB分别处理矿山废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针对地浸采铀退役井场污染地下水成分特点,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反硝化细菌(DNB)和硫酸盐还原菌(SRB)联合治理地浸采铀矿山退役井场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浸采铀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介绍我国地浸铀矿山生产和试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多年的地浸采铀技术研究、试验和生产状况出发,针对井场工艺、液态氧和二氧化碳的使用、基础理论研究、矿山生产规模与管理、地下水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差距,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4.
胥建军  高险峰 《铀矿冶》2017,(2):126-133
随着地浸采铀技术取得突破,我国北方砂岩型铀资源勘探得到迅速发展,新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特大型铀矿床。2015年,地浸采铀产量约占国内天然铀总产量的60%,天然铀产业结构已经由常规硬岩开采为主转变为砂岩地浸采铀为主。由于地浸采铀工艺的特点,其采区地下水的保护工作被公认为是制约地浸采铀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钱家店Ⅱ块铀矿床采区地下水监测影响因素,得出钱家店铀矿床监测井与采区边界的适宜距离为120m,新建监测井本底测量的最佳时间是成井8d之后。  相似文献   

5.
《铀矿冶》2021,(2)
对ISL采铀的环境影响认识不足,研究投入不够;再加上地下水修复技术成熟度低、治理周期长、修复效果具有不确定性等因素,为开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修复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为了消除或缓解ISL采铀对饮用水源或邻近地下水的潜在影响,一些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并针对不同的地浸工艺和地质环境条件,分别采取自然衰减、抽水处理回注、生物修复等地下水修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笔者对部分国外地浸铀矿山地下水修复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中国地浸铀矿山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乐昌 《铀矿冶》2006,25(3):165-165
2006年5月18日至6月3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金原铀业公司组成9人代表团赴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进行铀矿开采环境保护技术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生产、环境、产品三要素的关系;矿山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矿废物的再利用;地浸矿床地下水与地表污染特征、监测及防治措施;地浸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及自然净化;地浸及其地下水污染模拟技术与方法;地浸采铀单元顺序规划与井网布置。乌克兰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进行地浸采铀的试验、建设与生产,先后建立了3座地浸铀矿山,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已全部关闭:其中2座因…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监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对各监测井地下水质量与本底值的对照,确定了目前地下水污染的范围,明确了铀矿山加强监测的重要性,为将来矿山终采后地下水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数值依据。  相似文献   

8.
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具有酸性强、铀及SO42-浓度超标的特性,其修复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北某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先采用CaO中和法去除其中的铀;再采用厌氧脱硫脱硫弧菌微生物膜反应器去除SO42-,并探究碳源与进水流速对去除中和处理后的地下水中的SO42-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升地下水经0.167 g CaO中和处理后,pH值由3.0升至7.0左右,铀浓度从最初的0.4 mg/L降至0.04 mg/L,达到了排放标准,SO42-浓度从1349.2 mg/L降至840.3 mg/L;中和处理后的地下水经脱硫脱硫弧菌微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当进水流速为1.0 mL/min、碳源为葡萄糖时,SO42-浓度从840.3 mg/L降至256 mg/L,也达到了排放标准。本项研究表明,先采用CaO中和法去除铀、再采用厌氧脱硫脱硫弧菌微生物膜反应器去除SO42-的二步修复法在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处理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浸采铀工艺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我国地浸采铀工艺技术发展做了全面的回顾,重点介绍了我国砂岩型铀资源的分布特点与生产现状,对我国地浸采铀技术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通过我国地浸采铀技术与国外技术的比较,结合我国地浸铀资源的特点,指出了我国地浸采铀工艺技术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浸采铀工艺的述评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运斌 《铀矿冶》1996,15(4):221-226
本文介绍了我国地浸采铀的历史和现状,对原地浸出采铀工艺进行了述评,提出了今后地浸发展中应解决的问题,并对地浸采铀的资源及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某地浸采铀矿山为实例,通过柱实验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去除地浸采铀污染地下水中铀和硫酸盐等污染物的潜力.实验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可有效去除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中的污染物U(Ⅵ)和SO2-4,U(Ⅵ)的去除率可达94.5%,硫酸根去除率为75.3%,地下水的pH值可达到近中性.U(Ⅵ)和硫酸根都是作为硫酸盐还原菌的电子受体而通过生物还原去除的.研究结果为地漫废水的原住修复提供了新的生物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流场是地下水中溶质迁移的基础,其形态特征是判断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范围的前提,准确预测区域流场的变化情况对指导地浸铀矿山生产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国北方某地浸铀矿山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再现了该地浸铀矿山生产以来全采区地下水流场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生产井的抽注活动是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的根本原因,采区内部由于生产井的抽注活动,注液井周围会形成小范围的水头升高区,形成点源,抽液井周围则形成水头下降区,成为点汇;但生产期间总抽液量大于总注液量,全采区整体上形成了明显的水头下降区,区域降落漏斗的形成可以有效控制浸出液中溶解组分的迁移范围。结合含矿含水层地下水pH、铀、硫酸根背景值及采区监测井监测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区域流场形态对地下水中溶解组分迁移范围的控制作用,得出该地浸铀矿山的地下水环境影响控制在了150 m以内。  相似文献   

13.
丁叶 《铀矿冶》2023,(2):52-58+68
为了不断提高科研和管理水平,促进地浸采铀行业标准化水平,更科学和有效地开发和建设地浸铀矿山,重点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地浸采铀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并编制了地浸采铀技术标准体系表。  相似文献   

14.
周磊  徐乐昌  高洁 《铀矿冶》2022,(1):73-77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的生物法可以有效去除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中的硫酸根和重金属离子,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技术。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低,无法满足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代谢,需要向其提供充足的碳源。通过复合碳源筛选试验,发现混合比为10∶1的玉米芯和牛粪混合发酵液能够满足SRB生长代谢的需要,且该复合碳源能被SRB充分利用而不增加处理后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的COD,可以作为生物法修复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的SRB碳源。  相似文献   

15.
Highland铀矿是西方国家最大的铀地浸矿山之一,采用典型的美国碱法地浸工艺,即以CO2和O2配制溶浸剂进行浸出。介绍了Highland铀矿采用的井场设计与建设、环境评价与监测、生产操作和地下水复原等方法,以及Highland铀矿的地质概况。美国Highland铀矿碱法地浸采铀工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目前地浸采铀矿山监测井水样采集方法存在的不足;指出现行规范中地下水样品采集方法在地浸采铀矿山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浸采铀过程产生的地下水污染物的特征,提出了一种适合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环境监测的样品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17.
吴培生  张宝恩  郑英  齐静 《铀矿冶》2005,24(1):50-53
首次开展利用地电化学法地浸采铀的实验室探索。不加任何试剂,利用含盐地下水为电解液,电解浸出矿石中的铀。初步研究了地磁场对地电化学法浸铀的影响。在地电化学法浸铀过程中由于浸出液中铀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只依靠铀离子的电迁移还不足以使铀尽快地离开浸出区,电解液流动性对铀的浸出还有重要的影响。通过3个月的一维恒流试验,铀浸出率达到19.05%。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地电化学法地浸采铀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砂岩型铀矿床地浸采铀工艺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岩型铀矿床地浸采铀工艺的合理选择对矿床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经济效益最高的酸法浸出工艺,对碳酸盐含量较高或者矿体埋深较大的矿床并不适用,碱法浸出具有地下水环境治理困难的弊端,中性浸出以及微生物浸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际开采中,地浸采铀工艺研究趋于多样性、合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点总结了伊犁某矿床酸法地浸采铀过程中,钻井布置、施工、监测井布置与监测、采区酸化与开采运行以及特殊情况处理等环节中有关地下水控制的具体措施。近30年的地浸开采实践、退役采区所做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以及相关历史数据表明:地浸采铀过程中可通过适当的控制措施,做到不对采区外围及上下含水层造成污染,使地下水各项离子浓度均处于环保要求之内;地浸溶液的扩散运移范围处于可控状态。  相似文献   

20.
牛洁  张学礼 《铀矿冶》2016,(2):110-117
捷克Straz矿在地浸采铀期间对周围地下水产生了影响,有必要进行污染地下水的恢复治理。在对捷克Straz矿床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介绍了该矿污染地下水恢复治理任务与目标、治理进展、治理费用,以及地下水监测与数值模拟,以期为我国地浸采铀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