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单、双级混合式热泵系统切换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洋  江辉民  马最良  姚杨 《暖通空调》2005,35(2):1-3,19
提出了由空气/水和水/水热泵机组组成的单、双级混合式热泵系统,并设计了该系统的实验样机。对空气/水热泵机组在低温条件下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实验,分析了系统的制热能效比,确定了系统单、双级切换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空气源热泵作为冬季燃煤供热的替代品,具有绿色、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低温环境下空气源热泵系统能效比明显降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几种复合热泵性能提升技术,如热水式复合换热器、PV/T式复合换热器、传统的循环式复合热泵,并对它们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空气-水双热源式热泵系统,对该系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旨在指出双热源复合式热泵的巨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风冷热泵机组环境温度使用范围及除霜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周立 《暖通空调》1995,(5):58-61
本文讨论了风冷热泵机组在规定环境温度下以及更低环境温度条件下制热能力的相对变化和膨胀阀的对应变化,提出在低温环境下风冷热泵机组系统设计方案,并结合际详细介绍了风冷热泵机组除霜技术与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处于部分负荷状态运行的时间长,效率低。常规的空气/水热泵机组采用台数调节的方法,使得部分制冷设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多台压缩机和多个室外换热器并联的改进流程,通过改变投入运行的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组合数,来实现系统的能量调节;并在混合式热泵系统的空气/水热泵机组中分别采用这两种流程,通过实验研究了其在不同运行模式下部分负荷时的运行参数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级和双级耦合两种运行模式下,相对于传统流程而言,采用改进流程的空气/水热泵机组部分负荷运行时,由于室外换热器面积的增加,不仅使得机组的运行工况得到一定改善,而且其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其制热量和制热能效比(EER)最大增幅可分别达41.1%和43.3%。  相似文献   

5.
张华俊  刘勇  陈林  卢洁  邓峰 《暖通空调》2002,32(6):50-51
分析了热泵系统与常规空调系统的不同之处,指出造成热泵系统故障的主要原因,给出了空气-空气热泵机组结构设计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伟  马最良  姚杨 《建筑科学》2007,23(10):28-31
双级耦合热泵供暖系统中,空气源热泵作为一级侧机组,工作于一个全新的低温运行工况中。本文利用已建立并通过实验验证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稳态仿真数学模型,对机组在新工况与常规工况下的低温稳态特性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在新工况下,空气源热泵性能显著改善,机组低温运行范围有效扩大,满足作为双级耦合热泵供暖系统低位热源的需要。此研究可为新系统的推广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风冷热泵供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长江流域气候条件下风冷热泵(空气热源冷热水机组)的环境适应性和工作特性,开发了风冷热泵变工况运行特性的计算机模拟软件,详细讨论了环境温度、湿度、同冷器结构和迎面风速对机组干冷却工况、结露工况和结霜工况热负荷的影响,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空气干湿冷却转变曲线,提出了环境温度大于4℃和环境温度小于4℃两种地区机组的不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焓差试验台和热泵性能测试系统,对热泵空调器在冬季低温工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研究,获得了压缩机吸气,排气压力、蒸发温度、制热量、COP的变化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室外换热器结霜,压缩机性能降低、换热器前后空气焓差的减小是造成制热量衰减的主要原因;结霜的程度不但与环境气温有关,还受相对湿度的影响;适合定频机正常工作的环境温...  相似文献   

9.
针对空气源热泵用于冬季供热时存在的不足及太阳能热泵应用特点,提出可同时利用空气和太阳能两种低位热源的复合热源热泵模式:制热工况时,该热泵机组有两个并联的蒸发器;制冷工况时,机组有两个并联的冷凝器.建立了复合源热泵系统的稳态仿真模型,对复合热源热泵机组样机进行了测试,模型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源热泵机组的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风冷热泵机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复叠式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对不同环境工况相同热水温度以及相同环境工况不同热水温度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系统可以在极端低温(-25℃)环境工况下稳定运行,并且可以制取80℃的高温热水;系统COP达到1.55;系统最高出水温度为85℃。环境温度10℃以上时制取65℃左右的热水,传统热泵机组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