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泥沙淤积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水头低、库容小、泥沙量大 ,泥沙问题突出。利用水文系列年泥沙模型试验揭示了枢纽泥沙淤积特性 ,如在弯道水流作用下坝前库区的泥沙淤积、河床电站进口淤积漏斗形状、电站排沙孔排沙效果以及电站尾水渠泥沙冲淤变化等。在模型设计中 ,着重考虑含沙水流宾汉切应力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 ,并利用非恒定流的河床冲淤方程推求了冲淤时间比尺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南山区河流,一般坡陡流急,洪水期泥沙含量大,采用引水式电站的开发方式.在引水式电站首部枢纽设计中,防沙、排沙设计是关键,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本电站所在河流,属于典型洪水期多泥沙河流,电站首部枢纽布置,河床上采用全闸方案,结合水库运行采用综合防沙排沙设计.  相似文献   

3.
针对典型有坝渠首台兰河引水工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渠首的排沙运行方式对于坝前泥沙淤积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电站引水排沙和泄空排沙,分别模拟了一年一遇和多年一遇工况下的排沙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电站引水排沙的每年排沙量为10.87万t,泄空冲刷排沙的每年排沙量为33.67万t。根据河道来沙情况,每年泄空冲刷2~3次可满足水库一年调蓄的泥沙量。排沙流量选用70~110 m3/s较为合理。分析了引水排沙和泄空排沙的优缺点,对引水和库型要求较严格的水库和渠首提供了另一种排沙思路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4.
引水防沙是我国低水头河床式电站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含沙量较高的嘉陵江上游,上石盘电航工程电站进水口的排沙问题较为突出。为控制悬移质泥沙在电站的前池内淤积,减少过机泥沙,开展了电站排沙廊道水工模型试验,对其泄流能力、流速分布及排沙效果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廊道泄流能力主要受上下游水位差控制,通过试验建立的泄流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廊道排沙受进口近底流速影响较大,泄流量越大,拉沙量也相对越大,但最大拉沙率不超过45%。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山区引水式径流电站-封开县深六梯级电站渠道的防沙和排沙措施,文中闸述山区电站泥沙淤积的成因,特点及不良后果,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并联通道的通水、沉沙的方法,运用水中推移质泥沙的运动、沉降规律,深槽凸岸沉沙原理和水力排沙方法,较好地解决山区供水渠道 排沙的棘手问题,并能在清淤中不停水,完全不影响发电、效益卓著。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6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庆燊 《人民长江》2017,48(21):18-22
对60 a来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的历程、主要研究结论作了简要综述。三峡水库初期蓄水运用以来的泥沙实测资料与预测对比分析表明: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的趋势与初步设计阶段预测基本一致,但减少的进程有所提前;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量远小于预测值;坝下游河床冲刷量与预测值基本一致,河床冲刷范围则大于预测;坝下游河床冲刷对防洪与航运的影响与预测基本一致;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总体上未超出论证与初步设计阶段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运行期泥沙问题研究的建议,其中关于排沙调度方面,应按控制水库防洪库容年损失率小于1 000万m~3/a,以及变动回水区上、中段无累积性泥沙淤积的要求制定排沙调度方案,以长期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新疆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  郭德发 《人民长江》2004,35(1):13-14
新疆河流多系山溪性多沙内陆河,其特点是河床纵坡陡,洪枯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大,推移质泥沙占年总输沙量的20%左右.为了解决引水与排沙的矛盾,采用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使其产生横向环流,因而上层清水主流靠近凹岸的进水闸,底层水挟带了泥沙和推移质向凸岸移动,最后从排沙闸排出.实践证明:这种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的设计适合新疆河流特点.  相似文献   

8.
潘庆Shen 《人民长江》1995,26(3):51-55
根据三峡水利枢纽坝区泥沙模型试验成果和国内葛洲坝等水利枢纽泄洪和电厂排沙底孔的实测资料,对三峡工程坝区水流运动特性进行了论述,对初步设计选定的电站排沙工程设施进行研究。认为初设选定的排沙设施布置基本合理。从三峡水利枢纽坝区水流泥沙运动特点来看,电站防沙措施采用集中布置,以及在高程较低的部位布置一些排沙底孔,其防沙效果是明显的。但紧靠左、右岸的排沙底孔,则以适当降低其高程并相应左移和右移为宜。在不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西藏玉曲河扎拉水电站运行后水库泥沙对电站取水发电产生的影响,基于扎拉电站整体河工模型试验成果,对扎拉电站运用50 a水库泥沙淤积过程,泄水建筑物及电站引水口前泥沙淤积分布、淤积高程,电站过机泥沙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运用50 a末,库区泥沙基本达到冲淤平衡,水库淤积总量约占总库容的66.45%;坝前泥沙淤积高程基本与底孔进口底高程齐平,对底孔泄流排沙影响不大;电站引水口前形成较明显的冲刷漏斗,引水渠淤积对电站正常引水影响不明显;电站过机泥沙,在水库运用初期没有0.1 mm的粗沙,在水库运用50 a末,遇常年含沙量洪水,过机泥沙中粒径0.1 mm的粗沙占过机总沙量的3.2%。建议下阶段进行优化水库调度,提高水库排沙效率的研究,进一步减少水库泥沙淤积,减轻泥沙对机组的磨损。  相似文献   

10.
在多沙河流上,无论是高坝大库的高水头电站,还是低水头河床式枢纽,电站进水口的取水排沙历来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文中介绍了2个电站进水口排沙底孔的泥沙模型试验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格栅式排沙廊道+排沙底孔”的组合型式(简称格栅式排沙底孔),取得了理想的排沙效果,较好地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格栅式排沙底孔对其他同类型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和理论分析及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试验等研究表明 :三峡枢纽运用后 ,坝区河势朝平顺微弯单槽态势发展 ;合理布置和运用排沙洞 ,可确保电厂长期正常引水 ;合理布置隔流堤和堤头位置 ,可满足或基本满足通航水流条件 ;采用”动水冲沙”辅助机械挖泥措施 ,可解决上下游引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多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和理论分析及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试验等研究表明:三峡枢纽运用后,坝区河势朝平顺微弯单槽态势发展;合理布置和运用排沙洞,可确保电厂长期正常引水;合理布置隔流堤和堤头位置,可满足或基本满足通航水流条件;采用"动水冲沙"辅助机械挖泥措施,可解决上下游引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水头水电站在多沙河流取水发电,取水防沙是水电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通过多种方案进行模型试验比选并逐步完善布置。结果表明:丁坝结合导流洞明渠加盖为推荐方案,导流洞明渠向库河中心延伸并加盖板,根据水流运动情况布置丁坝,利用导流洞明渠所在地形以及导流洞的运行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冲沙漏斗。水沙在漏斗内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泥沙通过导流洞排放于下游,丁坝上游的泥沙淤积相对较少,下游几乎没有河床沙向下游输移,保证了电站取水口门前清,因此推荐方案是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系统具有埋深大、洞线长、洞径大的特点,为深埋长隧洞特大型地下水电工程。针对上述特点,介绍了锦屏二级水电站西端引水隧洞绿泥石片岩洞段采用超细水泥灌浆的施工工艺及灌浆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上莫迪水电站位于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以西37km,在卡里甘塔河主要支流莫迪河谷上,是该河流上开发的第二个梯级电站。电站引水系统由进水口从调节池中引水到厂房,主要建筑物包括进水口、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竖井和平洞,全长约3.5km。引水系统采用有压引水方式,其中对于引水隧洞采用部分衬砌、部分锚喷的支护方式,对引水系统的布置设计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小浪底电站建成后,作为开封市水源地的黑岗口水库不再进行排沙,为了研究黑岗口水库的多年的水沙沉积及分布问题,通过对花园口水文站观测数据及黑岗口引流量数据的分析,结合黑岗口地形数据,依据插值和拟合数学理论,利用Flow-3D软件进行建模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水库泥沙的空间分布,并推导预测黑岗口水库未来的水沙分布及趋势分析,对黑岗口水库的管理及优化引水工作方式等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但汉仁 《红水河》2012,31(5):13-16
桥巩水电站一期导流通过束窄的河床过流,采用非棱柱体明渠恒定非均匀流水面曲线的逐段试算法进行水力计算。经与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其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三峡工程地下电站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三峡枢纽运用70年间,地下电站前及引水渠的流速流态和泥沙淤积状况.分析认为,造成地下电站前流态复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与大坝相连的偏岩子山体被部分挖除,使地下电站和右电厂之间形成连通道,从地下电站引水渠和连通道进入地下电站的两股水流在电站前交汇并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枢纽运用年限的增加,坝前泥沙淤积量增大,通过连通道的水流流量逐渐加大,使电站引水渠内水流的回流强度和表面行近流速进一步增强,因而增大发电水头损失.因此,建议在枢纽运用初期,修建连通道隔流堤,使汛期地下电站引水由正向和侧向混合进流变为单一、平顺的正向进流,以减少电站水头损失,提高机组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19.
某闸坝式水电站坝址覆盖层深厚,河道欠宽阔,发电引用流量比例较高,受调节库容限制,库区泥沙将很快输移到达坝前,引水防沙问题突出。本文对施工围堰作为其电站枢纽引水防沙体系的效果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和分析。对四种挡沙坎布置型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利用原有挡水围堰,结合纵向挡沙坎与排沙底孔联合作用既有利于施工方便,拉沙效果又较好,可达到电站"门前清",较好的解决了大流量闸坝式电站的引水与防沙之间的矛盾。本研究成果的成功实施可减少工程投资,缩短工期,尤其对于在低水头、大单宽的多沙河流上修建的闸坝工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