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种布置形式复杂的溢洪道消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级陡槽段接缓坡转弯段再束窄变二级陡槽的溢洪道,如果不及时对陡槽段进行消能,高流速水流将在转弯边墙的偏转下,产生水流集中甚至出现菱形冲击波,危及下游安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对一级陡槽段采用多级消力池,二级陡槽段采用挑流的消能建筑物型式,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消能效果十分理想.可确保建筑物本身及下游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大藤峡水电站为低水头河床式电站,工程特点是低水头,泄流单宽流量大,佛氏数低,消能问题复杂,枢纽布置困难。经过对5种枢纽布置方案的泄洪和消能型式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得出:下坝线8个高孔、6个低孔、甘王闸1孔的布置型式和采用T形消力墩消能方案为页优方案。  相似文献   

3.
消力墩-T型墩-消能塘联合消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孔泄洪洞是由导流洞改建而成,因此,合理地选择出口消能工体型就显得相当重要。该消能工既要满足施工期间的导流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工程峻工后的泄洪要求,泄洪消能问题难度较大。该泄水建筑物原设计采用的“小挑坎—水垫塘”消能效果欠佳,水流经小挑坎挑射至水垫塘后,水垫塘内水流呈急流流态且顶冲尾坎激起涌浪达26m之巨,水流溢出塘外.后经多种方案的试验研究,最终提出了一种体型简单、消能充分、施工方便的联合消能形式——“消力墩—T型墩—消能塘”。该消能工注意了各辅助消能工间的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其群体效应,成功地解决了该泄水建筑物的泄洪消能难题。  相似文献   

4.
高树华  王天恩 《红水河》1998,17(1):39-41
主要介绍了大藤峡水利枢纽下坝线枢纽布置方案的泄洪消能问题,对T形墩消力池方案和宽尾墩消力地方案这两种消能型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研究,两者对比而言,T形墩消力地方案,则取得了较高的消能防冲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一级陡槽段接缓坡转弯段再束窄变二级陡槽的溢洪道,如果不及时对陡槽段进行消能,高流速水流将在转弯边墙的偏转下,产生水流集中甚至出现菱形冲击波,危及下游安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对一级陡槽段采用多级消力池,二级陡槽段采用挑流的消能建筑物型式,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消能效果十分理想,可确保建筑物本身及下游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某拦河闸底流消能工进行消能防冲试验,测试和分析不同开度下的水闸运行流态、流速分布及上下游水流衔接状况,研究成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苗尾水电站导流洞出口为高流速冲刷雾化区、防淘区,防淘墙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出口的运行安全。主要阐述大断面导流洞出口雾化区防淘墙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几个工程导流洞出口消能工的试验研究成果,说明不同导流洞的合理消能工体型,可供设计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巢湖闸消能防冲工程损坏及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宾 《安徽水利科技》2003,(3):16-16,22
本文根据老巢湖闸的消能防冲存在问题,通过工程排干检查、模型试验分析与理论验算等方式分析了其破坏原因,提出了经济、合理的工程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0.
溢洪道是一种最常见的泄水建筑物,随着水利枢纽工程建造量的增加,溢洪道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消能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龙屯水库溢洪道除险加固情况,对在光滑陡槽溢洪道上加设5级弧形消力坎消能进行全面深入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水工模型试验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5级弧形消力坎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张岩 《水力发电》2012,38(4):73-75
库什塔依水电站导流兼泄洪洞出口消能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底流消能工消能。通过采用RNG k~ε模型模拟湍流,利用VOF法追踪自由水面,对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最终确定的消力池及其辅助消能工体形进行三维流场数值模拟计算,并将物理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吻合较好,其结果可以为底流消能体形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朝山水电站导流隧洞进、出口边坡分别高达100m、70m,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共揭露Ⅱ、Ⅲ、Ⅳ级结构面184条,断层密集,节理、裂隙发育,稳定性差,对大断面导流洞进、出洞口安全极为不利。施工中采用自上而下分台阶开挖周边预裂与预留坡面保护层、手风钻修整相结合,边开挖边支护,及时封闭开挖坡面,以锚筋桩、预应力锚索为主体,立体支护,综合治理等施工技术,确保了开挖边坡稳定和施工、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3.
导流泄洪洞是水电站建设中的重要建筑物,通常单宽流量较大,佛氏数较低。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一个具体工程的导流洞消能问题,该导流洞后期还要改为泄洪洞,属典型的"龙抬头"式泄洪洞。要求出口消能工既要满足导流期的消能问题,又要满足正常运行期的泄洪消能要求。通过多种方案的试验研究,最终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综合式消能工。从而圆满地解决了该导、泄"二合一"隧洞出口消能工体型选择及泄洪消能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高水头、大流量、窄河谷、深尾水、泄洪能量大而集中的水电站消能防冲设计中,应以提高消能效果为主要手段,用增加较少的混凝土量,将闸墩尾部改造成体形简单而新颖的宽尾墩,从而根本地改变常见溢流坝面及消力戽的水流结构,显著改善整个下游流态而简化了护岸工程,节省工程投资,为发电和航运提供良好运行条件,成功地解决戽流消能中波浪对工程危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隧洞出口段属于强风化的浅埋、偏压不良地质洞段。为保证安全进洞,掌握浅埋偏压隧洞围岩受力情况及变形规律,本文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法模拟隧洞开挖过程,分析了偏压隧洞开挖后的应力分布状态、围岩变形及稳定性,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施工对策,顺利地通过了浅埋、偏压的洞口段,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6.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及洞庭湖出口水沙输移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及洞庭湖出口水沙输移的变化,不仅关系到洞庭湖区防洪、航运及水资源利用等,而且影响到长江与洞庭湖关系的变化趋势。利用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最新实测资料分析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及洞庭湖出流水沙变化规律,得到以下成果与结论:三峡工程蓄水以来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无明显变化趋势,但荆江三口分沙量大幅度地减少,其中三口五站断流天数也无明显变化,除弥陀寺、康家港断流时长江干流临界流量略有减少外,其它三站干流临界流量均变化不大。三峡工程蓄水后七里山年均输沙量减少幅度不大,但洞庭湖排沙比显著增大,甚至部分年份洞庭湖排沙比超过100%。此成果对于深入研究江湖关系调整规律和预测长江与洞庭湖的变化趋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某水电站现场监测资料表明,电站导流洞出口边坡开挖后有不间断变形,而且速率较大。为查明出口边坡潜在变形破坏范围及特征,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极限平衡和三维数值模拟手段,对边坡稳定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开挖前边坡能够自稳,开挖后如不及时支护,表层第四系土层会发生向开挖面的滑移;侧面边坡变形具有时效性,随时间推移变形破坏范围会向上部逐渐扩展。建议通过补充钻探和物探等措施,详细查明第四系覆盖层分布范围及厚度,同时通过现场试验等手段核实对边坡稳定状态极为敏感的第四系土层和强风化板岩层抗剪强度参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可靠的边坡支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施工导流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大坝的施工安全及工程投资,通过对新疆某水利枢纽工程的枯水期围堰与全年围堰进行比选,确定围堰方案,并介绍导流标准及程序和导流建筑物设计等。  相似文献   

19.
荆江三口是联系长江和洞庭湖的纽带,而近60年来三口分流分沙比呈不断减小的趋势,改变了干流的水沙过程,对荆江河段冲淤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实测水沙资料,探讨了分流分沙对干流河道冲淤的影响机理,定量分析了三口分流分沙变化对荆江河道冲淤的贡献值。结果表明:荆江三口分流分沙会使干流河道增淤,1957-2010年,三口分流分沙引起的年均增淤量为0.88亿t,且随分流比的减小呈减小趋势;增淤量的减小促进了荆江河段的冲刷,1957-2010年间,三口分流分沙变化对荆江河段的累计冲刷贡献量为0.95亿t,贡献率为5.23%,且三口分流分沙变化对荆江河段冲刷的促进作用沿时程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弱膨胀性泥岩地区小型引水隧洞病害分析及加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某水电站无压引水隧洞加固工程为例,针对弱膨胀性泥岩导致的隧洞侧墙变形开裂、顶拱岩块脱落、底板隆起等工程病害,结合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通过试验和地质雷达等手段对隧洞围岩变形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隧道围岩长期遭水浸泡,膨胀性围岩遇水膨胀是引发隧洞病害的主要诱因。采用三维数值模型,对隧洞膨胀性围岩遇水膨胀导致的隧洞侧墙应力应变分布特征进行模拟。拟定以排水、隔水为主,同时采用锚杆加固、对侧墙变形严重区段分块拆除重建的工程修复方案,并提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隧洞侧墙逆止阀安装、隧洞侧墙拆除重建等施工工艺要求。本隧洞修复工程最终取得良好的实际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