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滔滔黄河,苑若一条巨龙,西出昆仑,以它磅礴的气势,穿峡越谷,一泻千里,东流而去。黄河上的峡谷众多,处处急流险滩,鬼斧神工,天然造就,形成巍然景观和丰富的水力资源,从而称雄于天下。黄河的35处峡谷均分布在中上游。其中较为著名的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龙羊峡、拉西瓦峡、左秋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等都在青海省境内;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红山峡、黑山峡等在甘肃省境内;青铜峡在宁夏自治区境内;晋陕峡谷、豫西峡谷分别在山西与陕西、河南交界处。官仓峡,为黄河上游第一处峡谷,在青海省甘德县境内。野狐峡,在青海省贵南县,是黄河最窄的峡  相似文献   

2.
正万恭(1515-1591年),字肃卿,别号西溪,江西南昌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南京文选主事。历任考功郎中、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职。嘉靖末年为兵部侍郎巡抚山西,在山西西部黄河一带筑边墙40里以御套寇,并教授当地人民耕作技术和利用水车的方法,发展农业,颇有政绩。明代是黄河多患时期,276年内无有间歇。以16世纪为界,分为前后2期,前期河患多在河南境内,后期多发  相似文献   

3.
黄河防汛查险报险装置能够全天候及时发现黄河防洪工程险情、辨别险情类别,具有发现险情快、报告险情准确的特点,可为险情抢护赢得宝贵时间,可实现"抢早、抢小"的目的,为险情抢护制定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并且有效解决了因恶劣天气造成的人工查险的弊端,降低了查险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填补了险情自动监测领域的空白。介绍了黄河防汛查险报险装置的研制背景、装置组成、技术原理,可为其他江河湖库、水利工程查险报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1999年6月30日,黄河下游堤防查险报险专用移动通信网全线开通。黄河下游堤防查险报险专用移动通信网是专为满足下游堤防查险报险要求而建的。高悬于两岸地面、长达1400km的黄河大堤,有许多险点和薄弱环节,具有出险突然、发展快的特点。因此,及时发现险情,快速、正确地处置险情是堤防险情成功抢护的关键。查险报险专用移动通信网建成后,巡查人员发现险情后可迅即用手机向防汛指挥部报告,并接受抢险指示,为抢险赢得宝贵时间。该网建有28个基站,覆盖范围纵向为河南省孟津县黄河下游堤防的起点至黄河入海口,横向为两岸…  相似文献   

5.
借助实测资料及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国内外裁弯比研究现状以及黄河下游自然裁弯的裁弯比,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裁弯比对引河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裁弯比是引河能否顺利冲开并达到分流要求的关键因素之一,裁弯比愈大,引河过流愈大,发展愈快,最终分流效果愈好;黄河下游宽河道的裁弯比可按3.0~7.0来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司马光(1019~1086年),陕州夏县人(今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费时19年,为其付出了大理心血。司马光也曾对水利事业作出过贡献,宋神宗年间他曾参与治河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熙宁元年(1068年)6月,北流黄河  相似文献   

7.
正潘季驯(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4次出任总理河道(明代主持治河的最高官员),在明代治河诸臣中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负责治理黄河、运河达10年之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治河专家。嘉靖44年(1565年),潘季驯首次治河。当年7月,黄河在江苏沛县决口,沛县南北的大运河被泥沙淤塞200余里,灾害空前。潘季驯提出了"开导上源,疏浚下流"的治河方案。此役共开新河140里,修复旧河52里,建筑大堤3万多丈、石堤30里,治河工程取得很大  相似文献   

8.
陈潢,字天一,明末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平民家庭。他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喜读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编撰的《水经注》和《史记》中载述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他十分赞赏汉武帝开通200里白渠,浇灌万顷良田的治水业绩。陈潢20岁时离乡别亲,赴宁夏河套地区进行实地治水研究与考察,他看到河套夹岸,沃壤千里,急待兴水利而除水害,因而更加坚定了他终身从事水利工程之宏愿。当时河道总督靳辅经友人荐举,得知陈潢的人品与才干,即邀请陈潢到府中共商治黄大计。陈潢对靳辅平素治学严谨,待人宽厚、公正廉明之美德也早有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治河思想在我国古代治河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代所提出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治黄策略,后人给以高度的评价,并奉之为金科。众人将这一思想的提出归功于潘季驯,殊不知它最初的倡导者却是万恭。  相似文献   

10.
一向农业占有重要地位的安徽省阜阳市,针对本地易涝易旱、旱涝交替发生的实际,组织农民合理规划,科学治水,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防洪确保面积155万亩,除涝面积117.8万亩,占易涝面积139.6万亩的84.4%;有效灌溉面积80.7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51万亩。 通过坚持不懈地治水,我们发现:水利工  相似文献   

11.
西辽河是一条摆动河流,河流改道、河床下切、坍塌、兑岸现象难以控制,采用传统的方法险工险段始终没有得到根治。1993年以来,在该河上的敖吉、界力本、颜大坑、工农、苏家、后新立和靠山等7处险工采用软体沉排新技术,其主要措施是在设计枯水位以上采用无纺布反滤层,干砌块石护岸;在设计枯水位以下采用软体沉排,即由聚丙烯编织布加工成编织布排,在上面铺设铁丝石笼框格,框格内采用编织袋装砂压载,破冰沉入河底。软体沉排有较强的抗冲淘能力;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经济耐用,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河北水利》2016,(10):37-37
正刘天和(1479-1546年),明代湖广麻城(今湖北麻城)人,字养和,别号松石,谥庄襄。作为明代功绩卓著的治河专家,刘天和在水利施工技术、管理上都有不少发明创造,并将前人的有用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写成《问水集》一书。在其众多成就中最为突出的是植柳六法。嘉靖初年,黄河灾患连绵,泥沙填淤,运河壅塞,堤岸坍塌。总理河道都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河下游近堤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阐明了近堤坑塘、堤河、井渠等险点隐患的形成原因,分析了其对于防洪的危害,提出了“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背河后临河,先坑塘后堤河,然后渠井”的消除原则和相应加固措施,并对险点隐患的查定、分类编报、消除计划编制等工作的实施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海峰 《人民黄河》1997,19(5):58-60
1“96·8”洪水及山东黄河大堤出险概况1996年8月5日、13日,黄河花园口站的两次洪峰(7600.55203/s)在孙口河段合并后于8月22日安全入海。这次洪水具有洪水基流较大、水位高、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山东河段各站水位均超过警戒水位,黄河滩区大部分进水,发生了大面积漫滩,堤根偎水,大堤浸泡时间长。据统计,这次洪水中山东黄河滩区漫滩面积达757km2,大堤偎水长度602km,偎堤水深一般0.5~3.5m,最大5.0m。据调查,在“96·8”洪水中,山东河段堤防。涵闸(虹吸)工程共出险150余处,其中比较严重的险情有95处,长度27961m,包括堤…  相似文献   

15.
“数字黄河”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是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全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数字黄河”工程从2001年开始建设,2003年4月水利部正式批复了“数字黄河”规划。在总体规划下,黄委明确了“数字黄河”工程的近期目标,并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全面的总体设计,明确了工程建设方法与步骤。目前,“数字黄河”工程蓝图绘就,框架体系基本建成,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可喜的进展,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6.
<正>靳辅(1633-1692年),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清代著名的治河专家。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间连续十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水涨,奔腾四溃,淹了淮、扬七州县,康熙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总理治河事务。靳辅与其幕僚、得力助手陈潢一起,对黄、淮两河及决口、灾区进行实地勘察,详细了解河情水势、堤防状况、  相似文献   

17.
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当前黄河大保护的重要工作。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利遗产保存现状,识别黄河流域水利遗产在遗产保护、遗产利用、文化传承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利遗产本体保护利用工程、名城名镇名村水文化提升工程、遗产区背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水利遗产文旅结合发展工程、水文化传播交流工程等六项具体工作建议,为讲好"黄河故事"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黄河“93.8”洪水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黄河中游部分地区降雨影响,1993年8月7日,黄河花园口站出现了洪峰流量为4360m~3/s的洪水,相应水位93.84m,是本年汛期仅有的一次编号洪水。虽然这场洪水的洪峰流量不大,但由于前期水量一直偏枯,加上“92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水利部组织开展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活动,举办"黄河讲坛"是系列活动之一。9月17—24日,黄委连续举办5期"黄河讲坛",邀请国内著名院士和专家,围绕黄河保护治理方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智慧水利、黄河文化等主题,为全国水利系统干部职工作专题讲座。黄委主任汪安南,副主任苏茂林、薛松贵、牛玉国,总工程师李文学,纪检组长孙高振,副主任周海燕、徐雪红,黄河工会主席王健参加系列讲座。  相似文献   

20.
<正>说起楚河汉界,许多人都可能说上一二。但要把该遗址和黄河联系起来,细说端详,恐怕就不多了。这还得从大伾山、鸿沟、汴渠等有关的古地名说起。大伾山,是黄河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地貌特征,最早记载于《尚书·禹贡》,说"禹河""东过洛汭(伊洛河与黄河交汇的地方),至于大伾;北过降水(今漳河),至于大陆(今河北、天津一带)。"这里所说的"大伾"山,据专家考证就是指今天郑州黄河游览区一带的山体。不过在秦汉以前,其面积更大、更广,北、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