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在实际采油过程中发现,封隔器在坐封后由于坐封载荷过大会造成井下管柱和分采泵弯曲,从而导致分采泵无法正常抽吸,石油产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特研究了管柱分层采油技术,设计了新型分采工艺管柱,经试用证明该分采工艺管柱技术能有效控制坐封载荷,解决各层间的干扰,提高油井采油产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桩西采油厂油藏层系多,出水层位认识不清、层间干扰严重,部分含油层系得不到有效动用的问题,实施了不动管柱换层采油工艺.通过油管加液压实现封隔器坐封、丢手;换层时,不动管柱,套管加液压,推动液压换层开关活塞运动来变换长短轨道,实现换层.不动管柱换层采油工艺实现一趟管柱换层生产,减少常规管柱需上作业找水换层等繁琐的工作量,既降低作业成本,又提高了采油时率,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降低钻采、开发成本,华庆油田研究应用分层采油技术,在实践中发现,部分井因为封隔器坐封载荷过大造成管柱弯曲,分采泵无法正常抽汲,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设计了新型分采工艺管柱,现场试验表明,该分采技术不但能有效控制坐封载荷,还能有效解决层间干扰,提高单井产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多层系非均质差异大储层产液不均,普通采油方式干扰严重的问题,研制了分层同采抽油泵,采用全新的双进液短节和上泵筒加装储气筒结构设计,保证了各层同时开采,互不干扰,同时还具有防蠕动、防偏、防气的功能,在卫2-45井实施分层同采工艺技术应用后,累计增油215.1t;现场应用表明,分层同采抽油技术可实现大差异油藏的同时开采,分层采油是一种新工艺,该技术成功解决了油藏层间干扰问题,实现了油藏分层同采的目的,为分层挖潜增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分层采油技术在纯梁采油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特点和非均质、多油层油藏采用常规的合采工艺层间干扰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分层采油技术研究,包括直井分层采油、水平井分层采油、侧钻井分层采油,在初步见到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改进。制发出分采合抽泵、分采混抽装置,取得了一定的矿场试验效果,通过分采新工艺的应用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有效的解决了多套层系的层间、层内矛盾,对剩余油藏的挖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治理二连油田层间矛盾,本文对分采、找卡水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对管式泵同步分层采油工艺、循环开关同步找卡水工艺的原理、选井条件、工艺特点、应用效果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同步找卡水和同步分采工艺完善了二连油田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对提高整个油田的采油工艺水平和油田的稳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卫-马-古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一类层及二、三类层均已完全打开,由于开发层系多,受储层物性差异大、层间非均质严重压力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等因素影响,以往单层开采方式及配套工艺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需要。因此,针对测试不准确问题、采油时层间影响严重及卡堵水有效率低问题开发了生产过程中的测剩余油-找堵水工艺技术、分层同采工艺技术,完善了目前卡堵水工艺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良好:提高了多层系-非均质油藏分层测试准确度及多层系同时挖潜能力。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开发状况呈现出油水关系复杂,层间矛盾突出等特点,已成为油田分层采油生产主要面临的难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技术就是不动管柱可调层工艺。该工艺在临盘油田P7-11井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一些技术认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油井多层合采时,由于层间压力、油层物性、原油性质等差异,往往互相干扰,使部分油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三叠系延长组作为长庆油田主力开发层系,在纵向上表现为多套小层叠合,受超前注水、分层注水等影响,合采井层间压差大,层间矛盾突出。为减少层间干扰,提高单井产量,开展分层采油技术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设计研发了新型分层采油装置,并且该装置可根据不同的地层压差通过计算进行压力调整。该装置适用于低渗透油井两层分采,由深井泵、分层采油控制器、封隔器连接组成,利用同一套采油管柱对两层油藏进行分采混抽,提高了单井产能。  相似文献   

10.
河南油田稠油区块已进入吞吐中后期,由于层间物性差异大,多轮注汽生产后各层动用不均,高、低渗透层矛盾突出,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套变井、薄夹层等封隔器难以卡封的热采井,缺乏技术配套,无法实施分注选注。通过开展投球选注汽技术研究,在注汽时堵球跟随汽流封堵高渗层射孔炮眼,迫使结余蒸汽注入动用较少的中、低渗透层,注汽后不动管柱下杆转抽生产,实现了多轮次注采一体化分注选注。经现场应用论证,措施后注汽压力和产状较上周期均有明显提升,提高了注汽效益。  相似文献   

11.
姜晓波  宋文皎  张蕾  韩昭海  孙睿 《辽宁化工》2011,40(7):750-752,755
中国稠油及超稠油资源量约有250亿t,约占我国石油总资源量的28%,现在已探明的稠油及超稠油稠油可采储量约有12亿t,占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的7.5%。稠油开采技术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稠油甚至是超稠油开采将在今后的国家能源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对于处于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胜利油田乐安油区同样如此,其常规开采方式为热采,所以对于乐安油田草西南超稠油区块热采技术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油田采出水回注处理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斌  叶永东  王钦平 《广东化工》2012,39(9):50-51,53
油田在生产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采出水,依据油田生产、环境的要求,应采取适宜的技术手段将采出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是保障油田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油田采出水回注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对此类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随着三采聚驱采油技术的推广,新的处理技术及产品亟待开放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井进入中后期,堵水、封层、调整补层开采成为上产的主要措施,油气水井挤水泥工艺是实现这些措施的主要手段。分析挤水泥工艺的适用范围、方法、灰浆及工作液用量、设计挤封压力、效果检验等,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杨卫军  吴钰  薛东  杜东军 《辽宁化工》2014,(10):1290-1293
涧峪岔油田属于典型低渗透油藏,经过5年多的注水开发,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层内及层间矛盾进一步加剧,形成了高渗带及渗流优势通道,水驱状况和剩余油分布日益复杂,油田稳产难度不断加大,综合含水83%。这不仅大大影响了原油的采出程度,而且增加了采油成本。为了提高水驱采收率,必须对大孔道和高渗透层进行封堵。调剖技术作为降低油井含水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成为涧峪岔油田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李乔丹 《云南化工》2019,(4):162-163
在油田注水开发的后期,油井的含水率随注水量增加而升高,注水井与采油井的连通状态发生动态改变,产量进入快速递减阶段,因此必须动态监测油水情况,实施有助于提升油田采收率的措施和工业技术,才能减缓产量递减速率,使油井维持长期稳定生产能力,获取油气产能的最大效益,达到开发后期油藏生产指标。本次对开发后期油藏开采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提高剩余油的开发率,达到油田开发指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地层能量不断下降,主力油层水淹严重,部分油水井间形成水窜导致低压高含水油井逐年增多,剩余油分布零散,油井原油采收率无法提高,为此对低压高含水油井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室内用岩芯进行实验研究,2010年开发了适合文中-文东油田的低压高含水油井增产技术,并进行了先导试验。2011年通过对该技术配方和施工工艺不断完善,现场实施了9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1.7t/d,年累增油1528.9t。该增产技术的实施,不仅降低了油井无效产液量,而且减缓了油层压力递减速度,提高单井产油量,还促进油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7.
春光油田地处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属特高孔、特高渗储层。油层埋藏浅,胶结疏松,要确保正常开发生产,必须要采取防砂措施。本文通过对春光油田不同砂体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对目前采用的防砂工艺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和以往的防砂经验,针对不同的开采层位,优化了相应防砂工艺,并根据现场适用情况对改进后的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结果为春光油田的防砂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轮西油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其储层特点、渗流模式与常规油藏不同,用常规注水方式来稳定地层压力和水驱油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难以奏效。为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在分析轮西油藏缝洞单元内的油水关系及油井含水变化规律基础上提出单井注水替油工艺,给出了优选注水替油井、确定最佳注水时机及注水量的决策方法,并提出几点建议,为高效开发轮西油藏提供一种新方法。该工艺在LX10-H1井的实践结果表明:与未实施该工艺前相比较,油井关井时间由150天左右有效缩短至50~60天,而日产油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潜油电泵同井采注水技术可以实现在同一口井中从水源层采出水直接注入注水层。本文阐述了应用于中原油田内蒙油区的一口典型井锡6井的工艺实施实例,该井无故障运行了两年时间,累计注水11543m3,为对应油井增加地层能量。利用该技术可为边缘区块、无注水管网区块提供了有效、经济的注水开发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