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金立国 《合成纤维》2005,34(12):19-19
由上海市科委组织召开的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千吨级芳砜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于2005年12月8日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通过了有关专家的验收。  相似文献   

2.
催化裂解法制备碳纳米管中试反应器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催化裂解法(CVD)间歇制备多壁碳纳米管(CNTs)的中试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以期简化结构、改变出料方式、实现半连续化操作。实验结果表明:床层内置加热器开启,CNTs产量下降15%,床层阻力增加67%;预热层高度为零,反应4h,产率最高为9.2g/g;催化剂量为100g,最佳匣钵高度是35cm;将间歇操作调整为半连续操作,生产周期将从24.0h降为8.5h。  相似文献   

3.
6月15日,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对位芳纶项目产业化产品正式上市,首批500千克3000D对位芳纶长丝发往浙江市场。千吨级对位芳纶产业化工程项目的成功投产,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千吨级氟橡胶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经过四川省经济委员会验收组七位专家察看项目现场,审查验收资料,听取项目承担单位的汇报后,一致同意此项目通过验收。晨光院副院长李嘉率科管部迎接了验收组一行。  相似文献   

5.
近日,国家发改委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产业化专项千吨级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在江西宜春奠基。该项目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提供专利技术,计划于2012年7月正式投产,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00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6.
《国外塑料》2004,22(11):77-77
ェィアルっィ公司已成功地将碳纳米粉末和碳纳米管分散到水中。利用该技术也可以将碳纳米粉末和碳纳米管分散于有机溶剂或树脂中。在树脂中分散碳纳米管,可以得到比以往的金属材料导电性更优异的、强度更高的导电性树脂材料。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工》2014,(1):60-61
2013年12月5日,记者从河南能源集团研究院获悉,由该研究院主导开发的千吨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试项目通过工艺设计审查并于近日拉开施工建设序幕。中试项目采用该研究院自有技术通过煤基合成气制备MMA,开启了合成气利用的新方向,为煤化工产品朝精细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丽丽 《浙江化工》2006,37(9):39
河南天冠集团年产3000t的纤维乙醇项目上月底在镇平县奠基,这是国内首条千吨级纤维乙醇产业化试验生产线。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通过机械混炼法制备碳纳米管束(CNTB)一元增强,碳纳米管束/白炭黑二元增强,碳纳米管束/炭黑/白炭黑三元增强以复合材料的方法。其中的二元与三元增强复合材料,又研究了Si747的添加与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我们进行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在一元,二元,三元以及由Si747添加的几种体系中,碳纳米管束的添加量对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影响。通过TEM研究了不同复合材料中填料的分散情况,通过导电性能测试,研究了在三种增强体系中,碳纳米管的导电网络效应。经研究我们发现: (1)在碳纳米管束/白炭黑二元增强体系中,当CNTB的填充体积分数一致时,当白炭黑的填充分数从0phr,20phr增加到50phr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是逐渐变差的。但当白炭黑的填充量到达70phr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发生了突变,其导电性能突然变好,其体积电阻率甚至要好于填充0phr白炭黑的碳纳米管束一元增强的复合材料; (2)在碳纳米管束/炭黑/白炭黑三元增强体系中,我们尝试了用等量炭黑替代白炭黑,当保证CNTB的填充体积一致时,我们发现随着等量替代的白炭黑的炭黑的质量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逐渐变好: (3)在碳纳米管束/白炭黑二元增强体系和碳纳米管束/炭黑/白炭黑三元增强体系中,在保证各个填料的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尝试了用Si747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改性,结果发现,经过Si747改性的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要明显好于未经过Si747改性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赵社涛 《化学工业》2010,28(7):35-38
介绍了国内外碳纳米管技术研究进展情况、生产成本构成、以及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3月底举行的"千吨级芳纶产业化项目鉴定会"显示:由苏州兆达特纤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千吨级对位芳纶产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乳液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出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掺杂的聚苯胺和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物。使用电子探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同步热分析仪等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化学结构分析了碳纳米管和聚苯胺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聚苯胺分子链上的苯环和醌环的共振频率与碳纳米管发生共轭效应而降低,使得复合物电导率提高了3.69倍;复合物的形成促进了聚苯胺分子链上的醌环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荷转移,提高了复合物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强度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碳纳米管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碳纳米管的价格逐渐下降.从而加快了碳纳米管在提高导电性.导热性.结构强度和热稳定性方面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煤化工》2011,(4):35-35
<正>华东理工大学、安徽淮化集团及上海浦景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近年来合作开发煤制乙二醇技术。利用其技术建成的千吨级中试示范装置已累积运行超过1 000h。据介绍,该中试装置2010年1月开工建设,10月建成,11月试车成功,12月产  相似文献   

15.
碳纳米管(CNT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特殊的微观结构,它的长径比和比表面积都是极大的,所以在许多领域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如何高产率地制备出高纯度的碳纳米管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论述了碳纳米管的可行性制备工艺,并对几种制备方法的优劣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环氧树脂(EP)具有良好的机械和热性能,固化收缩率低,耐化学性高,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碳纳米管(CNT)、石墨烯(Gr)及其衍生物因其优异的力、热和电性能而成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首选增强材料。概述了过去十年通过碳纳米管(CNT)、石墨烯(Gr)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的导电和导热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改性碳纳米管在普通输送带覆盖胶中的应用,主要考察了不同用量改性碳纳米管对硫化胶力学性能、耐磨性、耐热氧老化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改性碳纳米管用量的增大,力学性能略有增大;邵坡尔磨耗的体积磨耗量有减小趋势,耐磨性增强;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降低,导电性提高;热扩散率增大,导热性提高;正硫化时间缩短,生产效率提高。改性碳纳米管在覆盖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刘璇  李必奎  李明  王鹏波 《化工进展》2018,37(12):4782-4790
碳纳米管和铜纳米线的纳米复合膜兼具铜纳米线的电学性能与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合适配比的复合膜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能,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上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主要受复合成分和成分配比的影响最大。本文利用单一变量法,在铜纳米线的导电性能提升上,分析了反应时间、NaOH纯度、乙二胺含量以及水浴反应温度等对生成铜纳米线长径比的影响;在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能增加上,分析了烧结温度、匀质、退火还原及机械压制对碳纳米管电学性能的影响。利用优化后碳纳米管与铜纳米线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CuNWs/CNTs复合薄膜,对复合薄膜的电学性能进行实验论证。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1h、NaOH为分析纯、乙二胺含量为1mL及水浴温度为70℃时,铜纳米线的导电性最佳;当烧结温度为常温、匀质压力500MPa、连续匀质3次、退火温度500℃、保温时间1h、压制力6N、压制时间10min时,碳纳米管的导电性最佳;当CuNWs体积分数为49.04%时,复合薄膜导电性能最佳,载流性能最好,分别达到9.58×10-5Ω·m和159.09A/cm2。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声的方法将多壁碳纳米管(MWNTs)超声到静电纺丝聚酰胺66(PA66)纤维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力学性能测试以及万用电阻表来表征超声前后纤维束的形貌、力学性能以及超声处理后纤维束的电阻。结果表明,经超声处理后MWNTs均匀地附着在纤维表面,纤维束的强度及韧性均有明显的提高,纤维束的电阻分布在150~230 kΩ,极优的导电性表明MWNTs在纤维表面分布均匀,这同时也说明碳管与PA66纤维之间具有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壁碳纳米管/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导电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分散溶液混合法,制备出导电性能优良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高密度聚乙烯(HDPE)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及长径比的MWNTs对HDPE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WNTs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其体积电阻率由1017Ω.m降至107Ω.m;长径比较小的MWNTs分散性较好,并能显著提高材料的PTC(正温度系数效应)强度,当w(MWNTs-60100)=7%(相对于材料总质量而言)时,材料的PTC强度达到2.8。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证明MWNTs可以成为HDPE的成核剂,并能提高HDPE的成核速率,使晶粒尺寸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