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概况 南昌钢铁厂现有二座高炉进行生产(1号高炉255m~3,2号高炉300m~3),1989年建成喷煤系统(见图1),采用了目前国内较为通用的双罐交替高压喷吹工艺,设计生产能力为两座300m~3,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0时喷吹量可达到120~150kg/t。 喷煤投产初期,由于高炉全生矿冶炼,炉况顺行条件极差,喷吹量一直只能维持在40kg/t以下。1991年80型焦炉和18m~2烧结机相继投产,高炉原、燃料条件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2.
新疆八钢高炉喷煤工程(一期、二期)分别于1994年7月和1996年10月建成投产。该工程设计考虑3座高炉(炉容分别为350m~3,310m~3,380m~3)年产70万t生铁;平均煤比为100kg/t,最大煤比为160kg/t;  相似文献   

3.
宣化钢铁公司 (简称宣钢 ) 8号高炉 (12 6 0 m3)喷煤系统投产前较长时间全焦冶炼 ,焦比达 5 40 kg/t左右。 1999年 2月 8号高炉喷煤投入试生产 ,到 1999年 6月份以后 ,高炉喷煤比已上升到 10 0 kg/t,当年煤比实现 74kg/t,焦比降到 45 7kg/t。2 0 0 0年全年达到煤比 12 3 kg/t(超过了设计水平 ) ,2 0 0 1年上半年达到 141kg/t,并于 1999年 12月实现烟煤无烟煤混喷。2 0 0 1年元月实现 5 0 %以上的烟煤比 ,2 0 0 1年 5月烟煤比达到 75 %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8号高炉喷煤工艺流程由配煤系统、制粉系统和喷吹系统组成。 (1)供煤系统 :…  相似文献   

4.
陈茂熙 《炼铁》2002,21(4):14-17
重钢高炉新建喷煤系统采用直接喷吹方式,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负压制粉,喷吹系统采用了浓相输送、双罐并列、喷吹主管加分配器等技术,全厂3座高炉共用1套喷吹系统。设计煤比200kg/t,制粉能力可满足煤比250kg/t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5.
熊良勇 《炼铁》1998,17(1):34-35
1 引言 80年代,武钢2号高炉(1536m~3)喷煤系统采用的是多支管工艺,煤比在60~70kg/t俳徊。自1992年以来,通过采取改进喷吹支管布置、优化喷煤工艺、挖掘分配器潜力、完善枪口定位、控制煤气流分布、改善炉况等措施,2号高炉的煤比逐步有所提高,1997年2月份煤比达到90kg/t(3月份已停  相似文献   

6.
酒钢高炉喷煤系统设计年喷煤量11~13.5万t,在富氧率为2.7%时,煤比可达140kg/t,喷吹煤种为无烟煤(70%)和烟煤(30%)的混合煤。自1994年喷煤系统投入生产以来,通过不断对喷煤工艺及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不断优化高炉富氧喷煤操作,使煤比由投产初期的30kg/t提高到目前的70kg/t水平。  相似文献   

7.
于进水  王家骏 《炼铁》1998,17(5):47-48
唐钢二铁厂现有两座1260m~3高炉,于1994年3月31日和8月31日相继喷吹煤粉,主要工序设备的控制均采用气动系统装置。由于设计存在缺陷、生产经验不足等原因,生产中出现了动力气源和控制气源压力波动大、气源污染严重等问题,致使仓式泵煤粉输送和喷吹站喷煤极不稳定,系统投产后长时间达不到设计要求,满足不了高炉需求。为此,我们采取了净化、稳定输粉、喷吹气源的技术措施,使高炉煤比由1994年的11.12kg/t提高到了102.21kg/t。  相似文献   

8.
湘钢现有750m~3高炉两座,喷煤设施于1982年6月投产,工程耗资324万元,设计喷吹无烟煤,能力为150kg/t铁。喷吹初期,全部使用湖南金竹山煤,其理化性能良好,置换比可在0.8以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近几年来,随着该煤种供应的紧张,在喷吹煤中,其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杂煤比例增加,直至取而代之,以致煤的灰分由7%增加到23%左右,有时月均高  相似文献   

9.
赵正清  田春玲  魏鹏 《炼铁》2001,20(3):52-54
1 引言 安钢喷煤系统始建于1994年11月,1995年9月建成投产,原设计喷吹烟煤,煤比设计为120kg/t(高炉利用系数2.5),采用球磨机、一级旋风收尘器、布袋收尘器、排煤风机制粉、并罐单管路加分配器直接喷吹工艺流程,稀相输送。5座高炉各对应一个喷吹系列,各喷吹系列之间有管道连接,根据需  相似文献   

10.
广钢高炉喷煤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勇文  胡中意 《钢铁》2003,38(5):15-18
广钢现有高炉两座 ,其容积分别是 30 0 m3(3号高炉 )和 35 0 m3(4号高炉 )。高炉喷煤工程在 1998年4月投产 ,先后进行了弥补设计缺陷的技术改造和喷吹烟煤、提高制粉量的适应性技术整改 ,有效地提高了制粉能力 (提高近 6 0 % )。同时进行了高炉工艺的技术调整 ,为高炉提高喷吹量创造了条件 ,喷吹量提高 4 0 % ,并取得了煤比逐年提高和 181kg/ t的历史最高月煤比的实绩。实现了不同煤种的混合制粉和混合喷吹 (其中烟煤比例占 6 6 .7% ) ,提高了置换比。广钢高炉喷煤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以一座3200m~3高炉(出铁量8000t/d,最大喷煤量250kg/t·Fe,喷吹量83.3t/h)喷煤喷吹罐组为例,分析不同喷吹罐组的优缺点,同时对喷吹罐倒罐操作时间进行分析计算,验证了倒罐周期的设计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安阳钢铁集团公司研究出的高炉烟煤无烟煤混喷新技术在安钢炼铁厂5座300m~3级高炉上应用成功,最近在河南郑州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过去,安钢炼铁厂高炉喷煤采用传统的无烟煤进行喷吹,当煤比超过90kg/t时,就会使炉内未燃煤粉增多,造成煤焦置换比下降。采用该技术后,烟煤喷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天津轧三钢铁有限公司2×1 260 m~3高炉喷煤系统的设计特点,讨论了煤粉计量、喷吹罐压力控制等问题。该喷煤系统采用三罐并列、喷吹主管加分配器的直接喷吹形式,系统喷吹能力大,单座高炉最大可达29 t/h;三罐并列形式实现了充压氮气的回收,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一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该设计合理,布局紧凑,系统运行平稳,吨铁喷煤比控制在150 kg,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在粉体气力输送系统中,浓相输送具有载运能力大、气量消耗少、气流速度低、管道和设备磨损小等优点。宝钢湛江钢铁2座5 050 m~3高炉设计采用先进的喷煤工艺及设备,通过分析研究浓相输送技术,调整优化喷吹操作控制参数,将浓相输送技术成功应用在湛江钢铁高炉高煤比生产实践中,喷煤量达到100 t/h,固气比提高至46.5~51.0 kg/kg,有效地支撑了两座高炉长期稳定喷煤180~200 kg/t的实绩,同时输送稳定,输送气量消耗显著下降,系统管道和设备磨损减轻。  相似文献   

15.
郭勇文 《炼铁》2001,20(4):50-52
1 概述 广钢高炉喷煤工艺按2座高炉(有效容积700m~3)喷煤能力120~150 kg/t设计的,总体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1998年4月在4号高炉上试喷,发现不少问题,整改和完善后,基本满足了高  相似文献   

16.
梁世标  郑皓 《炼铁》1999,18(3):31-32
1 概况 韶钢炼铁厂现有4座高炉(305m~3×2,350m~3×1,255m~3×1),喷吹煤粉配套设备有:15t煤仓2个,钢球球磨机2台,粗煤分离器、旋风除尘器和1120m~2菱形布袋除尘器、引风机各1台等,能满足高炉煤比达120kg/t时的煤粉需要。多年来,由于喷吹用混合煤质量较差,灰分和硫分高,成分波动大,高炉喷煤效果不理想,综合焦比较高。为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目前使用烟煤性能的基础上,应用数学优化方法进行喷吹煤粉中高比例烟煤配入研究,并对优化后配煤方案的燃烧性能、输送速度以及理论置换比进行了分析,得出高比例烟煤配煤喷吹具有可行性,确定了最优化的配煤方案,并开展工业化试喷吹,试验期间2座高炉整体稳定顺行,1号和2号高炉均取得了提高喷煤比3.86 kg/t和1.89 kg/t、降低燃料比6.14 kg/t和5.39 kg/t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陈军伟 《炼铁》1997,16(1):39-41
1 概述 三明钢铁厂原喷煤系统于1974年建成投产,是与原2座255 m~3高炉相配套的。投产22年来,已向高炉喷吹无烟煤55万t,节焦41.2万t,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随着三钢的发展,高炉已增至3座,炉容扩大到958 m~3,原喷煤系统只能勉强维持低量喷煤。在年产70万t生铁时,要达到喷吹65 kg/t的煤粉就有相当的难度。另外,1995年系统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安钢2 200 m3高炉喷煤系统投产后,喷煤系统喷吹能力不足、瞬时喷吹量波动较大等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设备改造,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喷吹能力由原来的20 t/h提高到45 t/h以上,瞬时煤量波动由原来的1 t/h稳定在300 kg/h以下,并依此指导了后期投产的2 800 m3高炉喷煤系统的设计,使得2800m3高炉的喷煤按计划顺利投产并达到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长钢高炉提高喷煤比的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操作制度和喷吹工艺等措施,使1000m~3高炉燃料比达到500 kg/t,全厂高炉煤比达到近200kg/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