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CADA系统广泛应用于长输管道输送工艺。本文主要介绍SCADA系统在阿布扎比原油管线项目中的应用,包括SCADA系统的组成、网络结构、硬件配置和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并以首站为例,阐述SCADA系统在站场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3.
针对国内天然气长输管线特点,根据国内外常用标准规范,对安全阀的设计计算选型进行阐述和分析,是件有益之事。 相似文献
4.
介绍ECA评估(Engineering Critical Analysis)技术在含缺陷海底管线安全性分析中的应用。概括国内外海底管线ECA评估规范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比较了国内外规范ECA评估的过程和具体内容,总结了在实际工程中实施ECA评估技术的关键和问题思考。通过实施ECA评估,可使海底管线铺设阶段获得较大的许用初始焊接缺陷,而大幅度减少焊接缺陷返修的次数,加速海底管线铺设速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国内输气管线工程现状、十二五期间发展情况和当前输气管线的自动化水平,并对自控系统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某输气管线用国产A105钢法兰盘在-16℃条件下的输气试压过程中出现贯穿裂纹造成失效;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材料试验机等对失效法兰盘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以及裂纹的形成、扩展进行了分析,以找出失效原因。结果表明:失效法兰盘材料组织粗大,局部区域有出现魏氏组织倾向,材料塑性、冲击韧性较差,满足不了标准要求;裂纹起源于法兰盘颈部斜坡面与平台交界应力集中处的加工刀痕根部,在焊接残余应力和管线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裂纹沿脆性组织扩展,最终造成法兰盘开裂失效。 相似文献
7.
结合管道生产运行工况介绍了克乌管道SCADA系统的结构,以首站站控系统为例,对SCADA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SCADA系统在原油管道实际运行中的运用,实现了对该管道的自动控制与远程监控,提高了管道运行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输油管道泄漏监测SCADA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套输油管道泄漏检测的SCADA系统设计和实现。采用3点一线式结构,集成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描述了系统的组成、网络结构及数据采集。采用了瞬态负压波法、流量输差法和压力流量综合法等多种泄漏诊断方法。利用LabView平台开发了系统软件。该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2.
牟兆泉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36(7):50-51,55
对SCADA系统中适用的几种通信方式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利用超短波无线数传电台和GPRS无线数据DDN业务建立SCADA系统通信平台的方案,实现了SCADA系统中信息的高速、实时有效传输,并展望了无线数据业务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SCADA系统在企业能源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自动采集数据、网络传输、服务器存储、软件分析等功能,详细介绍了软件及硬件的配置情况及特点,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SCADA自动化系统在城区电网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电网自动化的不断革新,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电力系统中。文章从电力系统的背景出发,结合其基本运行要求,分析了自动化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并根据实际经验给出SCADA基本框架,指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是SCADA与MIS、GIS的集成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SCADA系统的定义以及油田SCADA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列举了英东油田SCADA系统的构成及配置,以及其成功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锦郑成品油长输管道工程为例,讨论了SCADA系统在成品油长输管线上的应用和控制模式.SCADA系统基于光缆的通信方式,采用三级控制和管理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对管道的监控、调度和管理,保证管道的安全、平稳、自动化运行. 相似文献
19.
潘帐登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23(6):128-130
随着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天然气企业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用户数量日益增多,必然会对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SCADA系统作为一个大范围的实时监控系统,是生产过程和事物管理自动化最为有效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之一,对于城市天然气供应这样的范围大、实时性强、监控点多的网络是很适用的。SCADA系统是一个易扩充的系统,根据需要能够不断地增加扩大,帮助企业正确、及时地掌握生产经营系统的运行状态,是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企业提升社会公众和客户形象的一种很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一次变电所使用的基于SCADA(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的配电技术,主要讨论了SCADA系统与一次变电所监控系统如何实现对接,以及一次变电所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框架,目的是提高电网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减轻运营人员的负担,实现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