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电磁加热解除近井凝析油堵塞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凝析油堵塞严重影响凝析气井产能,采用井下电磁加热-化学复合解堵法可改善加热效果和解堵效果。为了给凝析油气井电磁加热增产技术的选井及加热工艺优化提供依据,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加热方式、产量、加热功率和孔隙度对加热解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井加热可解除较严重的凝析油堵塞;产量和岩石孔隙度是影响加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加热功率的增加对扩大加热半径影响不大,只会使井壁温度急剧升高;产量大造成加热作用半径小,只在井壁附近存在高温,而产量小时加热半径可达约3m。因此,电磁加热技术适用于低产量、低孔隙度的凝析油气井。图8参7  相似文献   

2.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解除凝析气井近井堵塞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井下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是一种针对凝析气井近井地层的新型处理工艺,其解堵增产机理主要是利用近井地层温度的升高来减轻近井积液对产能的影响。依据凝析气藏渗流规律和开采特点以及油气水三相渗流运动方程、能量守恒和物质守恒原理,建立了凝析气藏电磁加热数学模型并运用到实际气藏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和分析了电磁加热生产条件下气藏近井带压力、凝析油饱和度及气相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认为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或解除气井近井堵塞问题和提高气井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解除凝析气井近井堵塞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井下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是一种针对凝析气井近井地层的新型处理工艺,其解堵增产机理主要是利用近井地层温度的升高来减轻近井积液对产能的影响。依据凝析气藏渗流规律和开采特点以及油气水三相渗流运动方程、能量守恒和物质守恒原理,建立了凝析气藏电磁加热数学模型并运用到实际气藏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和分析了电磁加热生产条件下气藏近井带压力、凝析油饱和度及气相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认为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或解除气井近井堵塞问题和提高气井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用井下电磁感应加热技术解除凝析气藏近井地层的凝析油堵塞,存在有效加热半径小,高温区域集中于井筒附近的问题,因此提出了电磁加热-化学复合的方法,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井下电磁加热-化学复合解除凝析油堵塞的温度分布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增加加热半径,扩大高温区域;近井地层温度分布受化学剂注入时间、注入速度、电磁加热器功率及化学剂的温度影响,其中注入速度和化学剂的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建议:①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加热效果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注入时间。②考虑到电磁加热器的实际功率,以小流量注入为好。③根据化学剂的温度,设定合理的电磁加热器功率。④需要进一步研究电磁加热-化学复合解除凝析油堵塞技术的热力-化学机理,建立能描述该复杂过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由于缺乏精确测量临界凝析油饱和度测试技术,我国凝析气藏油气相对渗透率均使用常规油气进行测试,采用真实平衡凝析油气体系对凝析气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岩心驱替测试还无先例。文章选用牙哈凝析气藏真实岩样进行了两组驱替实验,第一组是向岩样注入煤油-氮气采用非稳态法,第二组是注入平衡凝析油气采用稳态法。此外,研究了两种测试系统下油气相对渗透率对凝析气藏开发动态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凝析油气系统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向右移动,气相对渗透率下降非常快,油气相对渗透率高于煤油-氮气系统的油气相对渗透率;②凝析油气系统的临界凝析油饱和度比煤油—氮气系统的凝析油临界饱和度约低20%;③煤油-氮气系统预测的气体产能、气油比、凝析油气采收率比凝析油气系统预测的结果低得多,但气藏压力下降较慢;④凝析油气系统与煤油-氮气系统近井地带析出凝析油饱和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注气吞吐是解除凝析气井单井反凝析油堵塞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组分模拟器,以一口凝析气井的流体和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了单井径向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凝析气井衰竭式生产过程中,反凝析油饱和度和气相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注干气吞吐后反凝析油饱和度和气相相对渗透率沿径向的变化规律,对比了注气吞吐前后归一化的采气指数变化。结果表明,井底流压低于露点压力后在近井带5m范围形成反凝析油带,导致气井产能急剧下降;注气吞吐能有效降低近井带反凝析油饱和度,从而解除堵塞提高气井产能;注气量越多,吞吐效果越好,但存在一个最优的注气量,实例的最优注入量为200×104m3,超过该注入量后气相相对渗透率增加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在开发一个中等富气凝析油气藏时,出现油气井产量初期迅速下降,当气藏衰竭的产量又逐步上升的现象。油气藏组分模拟表明:生产早期,井筒附近的压力降到露点压力之下时就在井筒周围形成了凝析油环。环中较高的凝析油饱和度极大地降低了天然气的有效渗透率,导致气产量下降。等到整个气藏的压力降到露点压力以下时,整个气藏中都形成了凝析油,从而流进环中的天然气成为干气,这样就减少了环中的凝析油,使得天然气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解除低渗凝析气井近井污染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水锁是深层低渗凝析气藏开发必须解决的难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分析了凝析气藏近井带反凝析油堵塞和反渗吸水锁形成的机理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总结了解除凝析气井近井堵塞提高产能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形成的主要技术手段。结果认为: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高渗储层均可能由于反凝析和水锁的存在而严重影响气井产能;高临界凝析油流动饱和度和高含水饱和度导致反凝析影响严重。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反渗吸水锁的主要机理是延缓反凝析出现和加速反凝析油和地层水的蒸发;凝析气注入可反蒸发凝析油中的重烃;注甲醇可有效解除反凝析油和水锁的双重堵塞。将向近井带注入化学溶剂、注气和加热等方法结合起来,可能是解除低渗凝析气井近井堵塞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凝析油气低界面张力对凝析油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组分模型模拟实际凝析气藏恒容衰竭过程,研究在低界面张力作用下近井区域凝析油的流动性。储集层平均渗透率和孔隙度分别为0.0527μm2 和0 .1073,凝析气流体富含凝析油,最大反凝析液量约为22% 。尽管模拟油气的界面张力常常比实际凝析油气高数十倍,但预测凝析气藏动态时仍常常采用从模拟油气测得的相对渗透率。由于低界面张力会明显影响油气相对渗透率,因此,对模拟油气相对渗透率进行了校正。校正后油气相对渗透率增大,特别是凝析油的相对渗透率明显增加。通过近井区域凝析油饱和度、日产油量、累积产油量随生产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凝析油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生产初期,近井地带凝析油迅速积聚,很快达到最大饱和度,并随井继续生产而逐渐减小。分析相对渗透率校正前、后的结果发现,由于凝析油气界面张力低改善了凝析油流动性,所以校正后近井区域凝析油饱和度大大低于校正前,且校正后日产油量、累积产油量均高于校正前。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正确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对于描述凝析油气生产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刻度测井资料是储量计算,油气藏评价的基础。孔隙度是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储层参数的基础。凝析气藏储层含有凝析油,其与油水界面、油气界面的高度不同,其凝析油、气含量不同。由于密度、中子、声波时差等反映孔隙度的测井资料受天然气的影响,导致使用单一的孔隙度资料计算储层的孔隙度误差大。为获得准确的储层参数,本文利用岩心分析孔隙度利用多元回归建立的孔隙度模型,进行含气校正,获得了凝析气藏准确的孔隙度参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丰富的深层天然气资源,深层气藏普遍存在高温和异常高压的特点,在试井、生产及井下作业方面都存在很大难度,且国内可借鉴的经验很少。柯深101井从开始试井投产起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生产状况。以其为例,对异常高压超深气井的生产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力敏感造成的近井地带应力损伤、凝析液造成的渗透率损害以及井筒积液、井内落物是造成生产异常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在进行产能试井及制定生产工作制度时,应综合考虑应力敏感及反凝析因素,压差不能过大;采用重复酸化或酸压措施改善近井地带的地层渗透率;当井筒积液严重后可采用气举方式排液,应用电磁加热技术减轻近井积液对产能的影响;井内掉入落物后应及时打捞,以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凝析气井井筒动态分析方法及软件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凝析气井井筒动态分析仍多沿用单相气井的节点分析进行经验修正的方法去近似分析,忽略了井筒中流体相态变化和组成变化的影响。特别对于富凝析气井,更应该考虑井筒中相态变化的影响。文章在常规方法基础上,按流态的不同综合利用垂直管流公式,根据井筒内气液比高低将凝析气井井筒动态分析分为高气液比和低气液比两种情况,结合流体相平衡热力学闪蒸计算,运用状态方程模拟,对其中的偏差因子、气液界面张力、粘度等进行修正,该预测方法就比常规方法更适用于凝析气井。同时根据文章给出的凝析气井井筒动态预测方法和计算模型,采用VB语言结合Access数据库,编制了相应的凝析气井井筒动态计算软件包,运用该软件,可以准确预测凝析气井的井筒动态,改善数值模拟一体化动态分析效果。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低孔低渗气田的主要产能释放措施是酸化和压裂,而海上油气田受完井方式、作业成本、安全要求等因素制约,储层改造措施技术有限。为解决文昌低孔低渗高温气田产能释放问题,通过对酸化以及储层保护等多方面研究,分别构建了具有酸化、破胶、扩孔和防水锁等功效的适合文昌气田定向井和水平井的新型完井产能释放液体系,体系酸溶率7.70%~12.99%,深部酸化能力强,可有效降低毛管压力和增加助排性,系列流体污染后渗透率恢复值大于90%,且二次污染后渗透率恢复值仍保持稳定,具有良好的储层改造和保护效果。完井产能释放液体系在文昌气田应用后,各井清井测试产能平均达到配产产量的1.7倍,充分释放了低孔低渗高温气田的产能需求,为类似海上低渗气田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X凝析气藏气井初期产量高、递减速度快、普遍存在地层和井底反凝析等现象,在陈元千方法的基础上完善了油气相渗曲线的归一化方法,分析了基质岩心和人工压缝岩心的相渗曲线特点。从凝析气驱油过程中油气相渗曲线变化规律出发,研究了低渗凝析气藏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因次采液指数的计算方法、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油气粘度比和较小的M值(启动压力梯度与生产压力梯度的比值)更有利于气井高含气阶段的提气携液。  相似文献   

15.
用水平井开采气藏,影响水平井水平段产气剖面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地层岩石物性和流体物性、钻井污染、射孔单元完井参数和井段宏观打开参数。由于水平井修井、增产增注、分层开采的要求,水平段气井常常采用分段打开设计,其打开程度、打开位置、打开段射孔参数都将对长井段井筒流入剖面产生影响。根据气藏内气体的流动模型和水平井井筒内流体的流动模型,建立了井筒流动与气藏渗流耦合模型,以该耦合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长井段射孔产能优化模拟研究,分析了影响水平气井水平段产气剖面的因素,为水平气井地质设计、开发气藏、提高采收率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凝析气藏流体处于地下多孔介质中,由于多孔介质孔隙壁面的影响,毛细凝聚现象必然存在,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对反凝析过程产生影响,以致影响凝析气藏的露点。为此,文章在分析毛细凝聚对凝析气藏露点影响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相平衡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考虑多孔介质毛细凝聚影响的凝析油气体系露点预测的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并结合实例计算分析研究了储层孔隙半径、润湿性等对露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亲油岩石毛细凝聚使露点上升,憎油岩石毛细凝聚使露点下降;当润湿性相同时,毛管半径越小,露点所受影响的程度越大;当孔隙半径大于5×10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二次震控”的三维油藏建模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提高孔隙度—渗透率建模的精度,常规方法通常采用地震约束或沉积相约束,即"震控"或"相控"。但无论"震控"还是"相控",约束的都是孔隙度模型,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渗透率模型的精度。为解决碳酸盐岩油藏渗透率预测难的问题,首先划分了岩石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二次震控"的建模新方法:即通过地震反演波阻抗数据体约束,分别建立岩石类型模型和孔隙度模型,再根据每种岩石类型下的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最终建立渗透率模型。"二次震控"的核心是建立波阻抗数据和岩样孔喉半径的关系,进而准确建立岩石类型模型。其突破了地震波阻抗这一连续型变量难以约束岩石类型这一离散型变量的瓶颈,转而约束与岩石类型有关的孔喉半径这一连续型变量,再用截断高斯转换成岩石类型。不仅提高了空间上任意一点岩石类型的预测精度,继而提高了渗透率的预测精度,也省略了通过测井曲线预测井点处岩石类型的复杂环节。应用两口新井进行验证,其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凝析油堵塞严重影响凝析气井产能的问题,提出了用井下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来解除近井地层凝析油堵塞的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凝析气的非等温渗流是一个涉及复杂相态变化的过程,采用组分模型存在求解困难及计算所需参数难以获取的问题,文章中渗流模型采用了有限组分模型,既能模拟凝析气相态特征,又避免了复杂的相态计算,而且计算所需参数的获取相对容易。模型中考虑了凝析气的高速非达西渗流。用数值方法对数学模型求解,并研制了模拟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