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连续油管旋转冲砂技术在水平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方法对水平井进行冲砂作业,风险高,且冲砂效果不好。通过对冲砂机理理论研究,配套了连续油管旋转冲砂工艺管柱。经室内试验和现场作业证明:连续油管旋转冲砂技术解决了小排量地面设备在水平井段的冲砂难题;实现了水力自进、限速旋转、紊流携砂、深层解堵功能,解决了水平井冲砂作业沉砂、携砂、钻压传递、砂堵管柱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连续油管技术的发展为油气工业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油井作业方法,同心连续油管装备与专利喷射泵相结合,特别适用于低压水平井冲砂。本文讨论了它的冲砂效果和Sand-Vac^SM泵是如何解决低压水平井的冲砂问题的,总结和讨论了首批5套泵的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德富 《钻采工艺》1992,15(4):36-38,29
得克萨斯南部的奥斯汀白垩地层是用连续油管钻成首批水平井的实验室。实践证明用连续油管钻水平井是可行的,目前已在钻井界引起了很大兴趣,这一新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本文就Oryx能源公司首先用连续油管钻水平井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用连续油管侧钻水平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连续油管冲砂作业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庆地区的气田属于典型的低压、低渗透气田,压裂技术成为增产的主要手段。在压裂施工过程中部分气井会出现压裂砂堵塞井筒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冲砂作业措施就尤为重要。由于地层压力低,传统的冲砂方法容易使冲砂液注入地层,使返排困难,对气层造成污染。连续油管冲砂作业过程受多种参数的影响,包括冲砂液成分、流速、堵塞物成分、堵塞处渗透率等,技术要求严格。另外,水平井中的冲砂问题也远比常规井要复杂。介绍了连续油管冲砂作业的特点,给出了相关作业参数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气田的开发,地层压力将不断降低。目前涩北一号气田第三、四层系的大部分井地层压力系数低于1.0,如果进行常规冲砂作业,不仅会造成压井液漏失,影响施工进度,而且还会严重污染气层,随着开发时间的增长,压力系数还会降低,常规压井施工难度更大,采用连续油管车作业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可对油套同采、分层采气、水平井等特殊工艺井在不压井、不起生产管柱的情况下进行施工。通过涩北一号气田4口井的现场试验,达到了占井时间短、不污染气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连续油管技术在水平井测试中的成功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塔里木油田应用连续油管进行水平井测试的配套工具,工艺技术,测试步骤及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8.
水平井普通油管旋流连续冲砂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平井普通油管旋流连续冲砂工艺技术是利用普通油管实现水平井反循环旋流连续冲砂的,接单根过程中不停泵,可防止砂粒下沉和砂卡事故发生。该工艺的配套工具主要由井口循环工具(高压自封封井器和新型反冲洗阀)和井下冲砂工具(水力旋流冲砂器、安全泄流阀和扶正器)2部分组成。该项工艺在江苏油田分公司真11-平1井的首次应用获得成功,冲砂效率提高50%,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水平井规模化应用,水平井增产改造措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井中多段储层充分改造,发挥水平段每个油气段的产能,使改造具有针对性、选择性,进行水平井选择性酸化工艺开发尤显重要。介绍了一种在水平井用连续油管拖动选择性酸化工艺方法,对作业关键参数进行了实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确立施工参数并在DH20-4H井成功进行了现场实施。  相似文献   

10.
〗涩北气田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砂,要恢复气井正常生产,就要将砂冲出来,解放产层。由于地层压力低,常规冲砂方法容易使地层压漏,返排困难,对气层造成严重的污染,达不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在使用连续油管进行了10口井冲砂作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井的分析,认为冲砂作业成功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冲砂排量、井口油压(回压)、泵液时间、泵液量、冲砂速度等,使井口油压、液柱压力、砂柱压力、气柱压力、油管与连续油管环空间的循环阻力之和小于井底地层压力,让产层中的天然气不断地流入井筒,达到减少地层污染的目的。实验结果对今后涩北气田进行大规模的连续油管冲砂作业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南海西部油田WAA-1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在堵塞机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井解堵的连续油管酸洗措施,对连续油管酸洗作业实施背景、方案设计、施工过程及效果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水平井段采取连续油管拖动以及控制连续油管的上提速度和注入排量来实现水平井段均匀布酸;冲洗头通过脉冲震荡,在管柱内产生压力激动作用于筛管,达到深度清洗、解除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连续油管技术与装备发展综述   总被引:41,自引:14,他引:27  
自世界上第一台连续油管作业机问世至今,连续油管作业技术与装备已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其占地面积小、作业成本低、搬迁安装方便、保护油层、增加油井产量和使用范围广等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钻井、完井、试油、采油、修井和集输等各个作业领域。实践表明,连续油管作业技术与装备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和生命力的实用性技术。目前,该项技术的应用日趋活跃,备受关注。在总结连续油管作业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现状和展示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国内连续油管技术与装备的应用与研究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连续油管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各大油田引进,广泛应用于油气田钻、完、修井及测井等各个施工作业中,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连续油管扫塞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地面装置及入井工具,以塔河工区TK7219CH井为例,对连续油管扫塞过程中双机泵泵压、扫塞进尺、施工时效及作业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此工艺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连续油管在钻塞施工作业中会遇到各种原因而导致效率低下,通过降低钻井液的摩擦阻力、采用低钻压高转速方式、科学制定桥塞钻进制度、合理选择磨鞋型号及使用震击器等方法可以提高连续油管钻塞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本文主要结合连续油管现场应用实际,阐述对提高连续油管钻磨效率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水平井测井仪器输送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目前将测井仪送入井下所采用的几项技术与原理 ,总结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详细介绍了无线随钻测量法 (MWD或LWD)和钻杆输送测井法 (Toolpusher) ,指出它们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测量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高压注水井不压井带压作业中使用的常规油管堵塞器存在结垢严重时无法下放到指定位置、不能形成良好的堵塞和下放具体位置不明确等问题,在结构上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进型油管堵塞器主要由提取矛、螺母挡圈、密封胶筒、挡圈、主杆、卡爪和尾楔组成。现场应用表明,改进型油管堵塞器的下放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受到水垢的影响;它可实现高压注水井不压井检修作业,保持注水井地层能量,每井次平均占井周期由原来的35 d减少到18 d,平均单井卸水量由原来的1 870 m3减少到15 m3。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曲率下流体在连续管螺旋管段流动的压降,并与经验计算公式的计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连续管螺旋管段由于存在二次流动现象,导致摩阻损失变大,大于直管段的摩阻损失;连续管水力摩阻损失随曲率和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流速的增大,曲率对摩擦压降损失的影响越明显。最后指出,利用连续管进行酸化压裂作业时,排量大,井底压力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选用大功率高压泵,如果选用的泵功率不够,会影响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平井、斜井在修井时下井管柱在水平段和斜井段内贴靠在井壁底边,管柱与套管内壁发生多点接触,受摩擦面积大、管柱弯曲等因素影响,使倒扣打捞等操作不能进行旋转,加不上压重等问题,开发了液压倒扣器。该装置通过油管或钻杆连接送入井中,由相应配套的打捞工具捞获被卡管柱,通过地面液压操作,液压倒扣器动力部分产生左旋扭矩,此扭矩直接从倒扣器锚定部分传递给落鱼,使落鱼左旋,卸开落鱼管柱上的螺纹,实现了不旋转管柱进行倒扣施工,解决了水平井、斜井及丛式井旋转管柱扭矩过大、传递扭矩困难等难题。  相似文献   

19.
钟俊  陆灯云  陈澈 《钻采工艺》1999,22(5):37-39
四川从美国引进了两套先进的连续油管设备,一套32 ,工作井深5 000 m ;一套38 ,工作井深3 200 m 。在川东铁山5 井现场验收过程中,通过冲洗、钻磨等作业,解决了该井长期以来由于射孔等原因造成的油管内堵塞,使一井两层分采新工艺得以实现。不同管径、不同工作井深的连续油管的引进,使川东、川中以及其它一些老井在不压井的情况下进行修井作业变成可能,大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也节约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弯曲疲劳寿命是影响连续油管使用范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利用疲劳可靠性的理论预测其疲劳寿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预测连续油管疲劳寿命传统方法是将许多试样在不同应力水平的循环载荷作用下进行试验直至失效,从而作出S-N曲线,供工程参考,这样不仅费用高,且模拟实际应力条件也较困难。为此,根据低周疲劳曲线,通过引入复合随机变量X=NS2,对不同材料和应力水平下的连续油管疲劳实验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这是一种研究连续油管疲劳可靠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