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某超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运用Abaqus对结构整体及主要构件进行了大震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计算,分析其在大震下的响应与性能,结果显示,结构性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  相似文献   

2.
苏键 《广东建材》2013,29(5):45-48
建筑结构在遭遇罕遇大震时,部分结构构件将进入塑性状态.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建筑结构在大震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基于SAP2000软件,分别采用该软件提供的默认塑性铰单元和弹塑性计算用的塑性连接单元,建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动力计算模型,输入折线时程曲线和地震记录曲线,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刚塑性滞回模型的默认塑性铰单元计算得到的结构加速度响应比采用弹塑性滞回环模型的要低,在使用程序默认塑性铰单元作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时需要注意考虑该现象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某拟建工程为例,采用Perform-3D软件对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盒式"成束筒"结构进行大震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各地震波下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剪力,并对结构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震作用下,该结构仍具有较好的刚度,大部分构件处于弹性阶段,可满足所设定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某超限高层建筑在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弹塑性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结构在大震下关键部位构件塑性发展情况及破坏特征,评估了在大震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对工程抗震设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冯喜军  周磊  杨杰  齐欣 《工程质量》2022,(6):8-10+15
针对甘肃省一典型超限复杂高层项目——甘肃建投地产·百郦湾项目,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采用PERFORM 3D软件进行结构的非线性弹塑性分析,选取一组人工波和两组天然波,分析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主要受力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关键构件的受力变形特点,提出有效的加强措施及建议,保证结构在大震下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以实际工程为例,分析了带屈曲约束支撑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利用SAP2000对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进行小震弹性及大震弹塑性分析,其中大震弹塑性分析分别采用了时程分析方法和Pushover分析方法。通过大震弹塑性分析结果的整理,了解结构构件在大震下的结构表现,从而掌握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青岛环球金融中心1#,2#塔楼屋顶结构高度分别为162.9,162.4m,均为超A级高度的超限高层建筑,采用大底盘双塔楼框架-核心筒结构。在结构设计中对整体结构体系及构件布置进行优化,使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除保证结构在小震下处于弹性阶段外,还补充了主要构件在中震、大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采用SAUSAGE软件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保证了结构大震不倒。通过概念设计及计算结果,对关键构件进行了适当加强。通过以上措施,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能够达到C级,结构可行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综合楼工程为复杂连体高层建筑结构.本文进行了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以及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计算分析.介绍了设计过程中针对工程超限情况及复杂性因素所采取的结构措施,以及关键部位和重要构件的性能设计目标.分析结果表明,设计中采取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不利响应,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对关键部位的结构构件提出了有效的设计措施,优化了结构设计,满足了提出的性能化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慧英 《低温建筑技术》2011,33(5):37-38,42
利用 PERFORM-3D 软件实现了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将结构的抗震性能引入到结构分析中,通过工程实例,研究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力学性能,对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整体反应和构件损伤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验证了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大震不倒"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李志山  陈星  容柏生 《建筑结构》2007,37(9):57-59,37
对混凝土芯筒悬臂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广东省博物馆工程结构特点的定性分析表明,悬臂芯筒在大震作用下的延性性能是结构大震不倒的关键。对结构采用精细的弹塑性模型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梁柱单元用塑性区模型,剪力墙用带分布钢筋的壳元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模型。结果表明,混凝土芯筒的剪力墙屈服后,其内置的延性加强构件(钢管柱)对结构的防倒塌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州某国际金融中心为高度170m的超限高层建筑,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体系。采用SATWE,ETABS进行多遇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计算分析,采用SATWE进行弹性时程分析,采用PUSH&EPDA进行大震下的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Pushover)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同时用ETABS分析了楼板在小震、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应力。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并采取了一些构造加强措施,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结构抗震分析中,钢材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一维本构关系是利用杆系模型进行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模拟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反应,提出能够考虑累积损伤、刚度和强度退化的钢材等效本构模型,包括骨架曲线、滞回准则以及退化特征,利用损伤控制因子数学模型对钢构件、节点及结构的损伤退化全程进行描述。根据提出的等效本构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提供的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采用Fortran语言开发能够进行钢框架强震作用分析的损伤退化过程计算程序。采用等效本构模型对典型试验进行模拟分析,其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充分证明钢材等效本构模型用于钢构件在强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基于概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技术框架,确定该方法的基本假定。基于典型钢框架动力弹塑性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证明基于我国规范设计的钢框架结构符合该方法的基本假定。因此,基于概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适用于基于我国规范设计的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并采用该方法建立钢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风险曲线,对钢框架结构达到"大震不倒"抗震目标的能力给予概率意义上的量化。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考虑损伤退化的钢材等效本构模型在整体框架中的应用及其用于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可行性,选取已有典型钢框架静力及动力试验,对其分别采用等效本构模型和传统的两折线模型进行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等效本构模型的可靠性和对计算精度的提高作用。在此基础上,将等效本构模型应用于10层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中,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研究损伤累积退化对多高层钢框架结构强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影响,并与不考虑损伤退化的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累积损伤退化的发生会加剧结构的动力响应,若不考虑此影响,会低估结构变形,导致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采用等效本构模型的增量动力分析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承载性能退化现象,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深圳某钢结构住宅项目为高度92.1m的高层建筑,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局部采用钢板剪力墙。介绍该工程的主要特点和结构分析的有关内容,包括结构布置、抗震设计等。采用SATWE进行多遇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计算分析,采用PUSHEPDA进行罕遇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推覆(Pushover)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并采取了一些构造加强措施,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东莞海德广场双塔连体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弹塑性模型,对160.4m高东莞海德广场双塔连体高层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整理,初步掌握了该双塔连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特性,为深化结构设计和加强薄弱部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星  陈麟  周云 《钢结构》2010,25(3):9-14
选用15条地震记录,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破坏直至失效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顺序和破坏机理,并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在强震下的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舒睿彬 《工业建筑》2014,(Z1):467-471
普利中心主塔楼为总高度300 m的超限高层,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框架+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环带桁架+等效伸臂的混合结构体系。介绍该工程地基基础的设计、结构体系的特点、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和方法、整体弹性计算结果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着重阐述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核心筒的剪力墙、外围钢管混凝土钢框架、仅设置环带桁架的加强层、全楼层角部全刚接钢框梁形成的等效伸臂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基于位移控制的多点地震记录输入的拟动力试验方法,进行了一榀1/4比例的两跨3层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该结构的动力反应、层间位移和楼层耗能的分布方式、结构破坏机理及裂缝形态,测试了结构在不同阶段的频率与阻尼比。试验结果显示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框架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梁铰屈服机制,楼层变形呈倒三角形分布,结构阻尼比略低于普通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阻尼比。最后,基于考虑损伤退化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滞回模型对试验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分析了计算与试验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