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结合气味主观评价和客观设备分析(TD-GC-O/MS)的方法,对来自不同两家供应商的座椅PVC面料以及对应的面套进行气味性能评价和分析。同时将两种PVC分别试制成两份座椅并进行整车搭载,对整车的气味强度、气味舒适度以及气味类型作出评价。结果表明:气味性能比较好的PVC有效降低了整车气味强度,提升了气味舒适度,为整车嗅觉感官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技术对人体气味中脂肪酸类物质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脂肪酸类物质在同一个体中的稳定性和性别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所检测的7个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在同一个体中保持相对稳定。以人体气味中脂肪酸类物质为基础,建立了区分个体性别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4.
引言“可塑性”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其过程如下: (1)首先对环境中物质进行辨识。 (2)改变神经感触元的相互连接,以适应外界环境,这过程称为“可塑性”。模拟生物的“可塑性”是如下进行的: (1)对物质进行辨识:采用传感阵列和模式辨识系统相结合。 (2)对神经网络系统进行适应性训练,使系统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传感器的特性,以适应外界环境。由于氧化锡气体传感器的响应特性随温  相似文献   

5.
6.
7.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血液气味的方法,优化了固相微萃取条件,对人、鸡和犬血液气味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人体血液气味中存在的甲基烯丙基硫醚、2-乙基己酸、香茅醇、3-辛基环戊烯、2-甲基-3-葵烯-5-酮、2-己烯酸乙酯和磷酸三丁酯等9种化合物作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和动物血液气味的化学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性,利用血液气味的差异性能够区分不同来源的血迹。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电子鼻,电子传感阵列系统的现状和应用,以及用于食品饮料工业的应用实例,证明电子鼻将来可提供可靠,正确,全面的检测结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很大潜力,附10篇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9.
选取不同内饰开发方案的A、B两款车型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两款车型在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的整车气味和VOC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车内内饰配置的车型,整车气味、VOC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也有不同,某一车型是中间两周气味最差,而另一车型则是中间两周的气味最好。通过分析整车气味和TVOC、苯系物、醛类物质的相关性,找出了整车气味与TVOC的正相关性,但苯系物和醛类物质与整车气味的相关性仍未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以泡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袋子法收集泡棉样品中挥发性组分,利用TDS-GC-MS和HPLC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泡棉样品中主要的挥发性组分为醛酮类、胺类、醇醚类、酯类和芳香烃等物质;通过OAV法鉴定出样品A关键气味物质为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丙烯酸丁酯和刺激性的乙醛与丙烯醛,样品B则为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丙烯酸丁酯、胺味/泡棉味的三乙烯二胺和刺激性的乙醛;醛类气味物质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掺杂混入的,丙烯酸丁酯来自丙烯酸树脂的分解,磷酸三乙酯、三乙烯二胺和双二甲胺基乙基醚主要为助剂的残留,N,N-二甲基甲酰胺来自生产过程中溶剂的残留。  相似文献   

11.
运用SPME-GC/MS法对5位个体的手部人体气味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比较气味样品中共有成分的相对含量的差异和样品中的非共有成分的不同,结合使用夹角余弦法对来自于5位个体的手部人体气味样品进行鉴别,样品都得到有效地区分。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车型地毯气味较重问题,对地毯的原材料及工艺过程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气味源,并通过选择低气味原材料、增加地毯总成后处理等措施制定了改进方案。优化后的方案可以使地毯总成气味等级提高至气味目标6.5级,为各汽车零部件气味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等于2010年8月23日宣布,开发出了利用生物细胞检测特定气味物质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可嵌入看护机器人以嗅觉来分辨口臭及体臭,或者应用于CO2、大气污染、水质污浊的检测以及食品传感器等领域。  相似文献   

14.
15.
对5种典型汽车内饰材料聚氯乙烯(PVC)表皮、座椅发泡材料、塑料粒子、橡胶密封条、真皮材料进行了长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气味散发趋势研究。结果发现,PVC表皮样块、塑料粒子、橡胶密封条样块在低温密封保存方式下,在半年时间内气味等级波动小,其气味、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关键气味物质等含量相对稳定,对各气味物质不同时间的测试结果与首次定级参照结果进行t检验,无明显差异(P> 0.05),同时对不同时间的测试数据(含气味、TVOC和气味物质含量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可作为气味VOC参照样块批量生产;发泡样块和真皮样块即使在低温密封保存方式下,半年内气味稳定性相对较差,这跟其样品均匀性和制作工艺的复杂性是息息相关的,不适合做气味VOC参照样块。  相似文献   

16.
17.
为改善商用车车内气味,提升驾驶室气味感官体验,溯源商用车气味不达标的关键内饰,对总成交付的VOC零件,即仪表台、副仪表台、车门内护板、侧围立柱门槛护板几大部分进行了异味的零件定位,并对其从原材料、注塑工艺和仓储物流等方面进行改进方案的探究,以气味性6级评价为指标,考察改善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改善后的驾驶室气味从4以上改善为3,降幅超过25%,该技术方法对商用车内饰气味有显著改进,实现商用车驾驶室低气味的卖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密封条原材料即生胶和各种助剂、 添加剂气味的分析,选用茂金属催化或Keltan ACE催化技术合成的EPDM生胶体系,芳香烃残留较低的炭黑,闪点较高、芳香烃残留较低的环保型石蜡油,分解不产生胺类、氨类物质的双苯磺酰肼类发泡剂,非亚硝胺系统的添加剂,水性聚氨酯(水基型)涂料等原材料,能够有效地提升密封条的气味状态....  相似文献   

19.
由于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与其他聚丙烯改性材料相比有明显的气味劣势,针对此情况,重点从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基体聚丙烯树脂、偶联剂、相容剂、造粒工艺等角度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气味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VOC含量、气味和综合力学性能的表征,研究低VOC、低气味聚丙烯复合材料的3种制备方法。结果表明:添加无机吸附剂和水母粒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复合材料的VOC含量和气味性,但改善效果不明显,且无机吸附剂的加入会导致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下降;雾化工艺显著降低了复合材料的VOC含量,材料的气味性也得到明显改善,且经过长期储存后,复合材料的VOC含量和气味性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且雾化工艺并不影响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