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噪声源的时域传递路径模型及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物体声源贡献率的识别是有效降低其噪声的关键。针对车辆加速行驶过程中,噪声源随车运动、位置和速度实时动态变化的特性,提出一种新的运动声源的时域传递路径识别方法。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代替常用的传递函数对系统的时变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车辆的动态位置和速度,采用非线性时间变换的方法消除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对响应信号的影响。建立时域识别理论公式,通过标准声源试验,比较时域识别、频率识别精度,并详细分析实际客车加速行驶噪声源识别效果。通过标准声源试验及实际应用结果说明,时域传递路径分析法较频率分析法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度和更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2.
夏梅妍  赵本东 《衡器》2010,39(10):32-32,47
<正>本文件中量值传递问题指:量值如何从上一级标准传递到本检定仪,包括上级标准问题和传递方法问题。在《电子汽车衡快速检定仪的研制》(《衡器》2010年第四期)一文中,检定仪自身的量值是借助中准确度等级的衡器源自M1级砝码。在上级标准和传递机构上都不符合量值溯源的要求,现提出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层皮革裁床在高转速下振动噪声大的问题,应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对分叉和闭环混合多刚柔体系统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在建立裁床总体传递矩阵的过程中,提取出对裁床振动影响最大的机构,并采用集中质量参数法简化为弹簧阻尼结构,通过分析找出了3条振动传递链,同时结合传递链的边界条件,用Matlab软件求解得到了多层皮革裁剪机刀头...  相似文献   

4.
以3平移自由度3-PRC并联机器人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机构的运动方程;基于速度与力可操作椭球,建立运动与力各向同性评价指标,度量机构在操作空间给定位置处运动与力的传递性能;以速度和力方向可操作度为评价指标,度量机构在操作空间沿指定方向运动与力的传递能力.结果表明,3-PRC并联机器人机构在操作空间具有良好的运动与力的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多支承转子系统的力学模型,考虑了扭矩激励及联轴器刚度对多支承转子系统的影响,利用传递矩阵法推导了转子系统各支承轴承负荷对扭矩激励的敏感性方程,求解了轴承负荷对扭矩激励的敏感度矩阵。以线性扭矩激励为例,研究了扭矩激励在多支承转子系统中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多支承转子系统各轴承负荷X和Y方向的变化不同;越靠近扭矩激励加载位置,轴承负荷的变化越大;在远离加载位置的支承中,部分支承变化较小,而部分支承出现突然增大现象。  相似文献   

6.
应用功率流理论和四端参数法分析了双层隔振系统传递路径的功率流,研究了振动系统随机传递路径的功率流分析方法。结合Kronecker代数、函数的二阶矩技术、摄动理论和概率统计方法,探讨了振动传递路径系统功率流传递度的算法,在频域内分析了双层隔振系统传递路径的功率流传递度及其参数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对不确定度进行推广,发展了多参数广义不确定度的概念,并对广义不确定度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对复杂系统参数广义不确定度的传递特征进行研究并对传递特征进行分类,研究了单一子系统不确定度的传递模式和特征,传递矩阵中元素的绝对值对目标参数不确定度的计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分析了各个子系统参数不确定度传递过程中的主要和次要作用并建立相应的判别准则。算例表明了该理论模型在研究复杂系统参数不确定度传递问题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Pro/E与ADAMS联合建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用Pro/E和ADAMS结合来开发复杂机械系统的虚拟样机逐渐成为实用流行的仿真需求,二者之间的模型传递过程中图形数据交换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Pro/E与ADAMS之间的图形数据转换问题,完成了二者之间协同仿真的前期工作,并解决Mechanism/Pro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建立虚拟样机时大大提高了数据转换的可靠性和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仿真效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固体物质干燥过程中的湿分传递理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Philip与De Vries理论^〔1,2,19〕 philip和De Vries分别导出了多孔介质内同时存在水分梯度和温度梯度时的水分和热量传递方程。他们的假定水分传递同时存在蒸汽扩散和毛细作用。方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不确定度进行推广,发展了多参数广义不确定度的概念,并对广义不确定度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对复杂系统参数广义不确定度的传递特征进行研究并对传递特征进行分类,研究了单一子系统不确定度的传递模式和特征,传递矩阵中元素的绝对值对目标参数不确定度的计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分析了各个子系统参数不确定度传递过程中的主要和次要作用并建立相应的判别准则。算例表明了该理论模型在研究复杂系统参数不确定度传递问题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非线性隔振器的应用与传递率的定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表中  邢宏 《机械强度》1991,13(1):14-17
简要介绍了非线性隔振器在工程中的应用。讨论了非线性系统隔振特性的评价指标及其应用中的理论计算、实验方法与信号分析,还对评价指标的等价性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2.
郁振贵 《工具技术》1999,33(11):37-39
使用传统的锥度量规测量锥孔的锥度时主要采用涂色对研法,该方法测量效率低,可靠性差,量规易磨损,且测量结果评定困难,无法得到准确的锥度值。本文介绍的新型锥度量规则可较好克服上述缺点。1-结构原理传统锥度量规的测量原理是在锥体的一定轴向长度内测量其径向差值。新型锥度量规的测量原理则是首先确定标准锥度的径向差值,然后测量对应的轴向长度。图1为新型锥度量规的结构示意图。量规由件1~3三个零件组成。直径D用于控制锥孔大头尺寸,其公差可通过刻线或台阶来保证。长度l约为锥体长度的1/2,长度l1约为锥体长度的…  相似文献   

13.
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研究是振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新颖和关键发展方向之一,在实际控制机械装备的振动实践中,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的研究显示出了重要价值。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由振动源、传递路径和接受体三部分组成,振动传递路径定义为振动产生的能量由振动源通过媒介物质传递到接受体所经历的物理介质。基于机械振动的理论,解决了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排序的问题,提出了以振动传递率为度量准则的排列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的理论方法,在频率域内清晰地阐明了多维振动传递路径贡献量的顺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功率流法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传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双层隔振系统,划分子结构系统,建立子系统传递矩阵,采用平均振动能量作为目标函数,利用功率流法合成系统传递关系,实现被动隔振过程振动传递特性研究.在上层隔振器和中间质量之间加入作动器,通过二次型目标函数最优,实现主被动隔振过程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根据双层隔振系统实际参数进行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获取多传递通道系统振动分布,并实现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主导模态、耦合和阻尼等耗散特征以及初级激扰力特征决定多振动通道振动能量的分布和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15.
高辉  怀心东  樊希平 《衡器》2009,38(2):17-18
M1等级以下砝码为低等级的工作砝码,本文叙述了量传之前的各项检查工作、采用的单次替代法、量传的方法及配套天平的满足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李忠 《机械管理开发》2010,25(3):164-164,166
文章通过简要介绍MPS(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主生产计划)的运行原理,介绍在ERP中实现物料需求传递及合同跟踪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工程图中标题栏信息与PDM之间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图的设计在PDM基础上进行,标题栏及相关设计信息与PDM之间的信息传递顺畅是PDM实现的一个关键.本文主要讨论利用ObjectARX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来实现PDM系统中工程图标题栏及相关信息在AUTOCAD和PDM之间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针对搭载软连接副车架车型在加速时产生的底板振动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整车试验定位引起该问题的激励源;其次,基于扩展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对动力总成与底板间的各条路径对振动的贡献量进行分析,并结合模态试验结果,识别出引起振动的主要路径和关键部件;然后,建立包含动力总成和副车架的12自由度模型,仿真得到单位激励条件下关键路径衬套的支反力;最后,以降低支反力为目标对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衬套的刚度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动力总成激励与副车架刚体模态耦合引起了副车架共振及底板振动,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的两个后衬套是振动传递的关键路径,优化后实车底板振动峰值下降超过30%。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电动汽车高速传动系统多工况下扭转振动规律和动态传递误差,建立某型电动汽车整车动力传动系统18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采用势能法计算出各级传动齿轮副的时变啮合刚度,运用切片法计算了考虑时变啮合刚度作用的各级传动齿轮副静态传递误差,并通过台架试验完成了静态传递误差检验与修正。对18自由度模型求解,得到系统的固有特性和不同工况下的动态传递误差,分析讨论了动态传递误差频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各级齿轮副的异向扭转模态频率和车轮的扭转模态频率是各工况下动态传递误差频谱的主要成分,对应不同工况,各阶模态对动态传递误差的贡献量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0.
借鉴电力线路信号传递的研究方式,利用阻抗和传递系数来描述钻柱对连续压力波动的影响,建立了连续波动在钻柱中的传递矩阵以及压力和流量沿钻柱分布情况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钻柱倾角对波动信号的影响。通过对模型的仿真,得出了在井下连续波信号传递过程中钻柱内压力波呈驻波分布的结论;在分析不同特征阻抗对信号传递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钻柱内不同频率信号的衰减情况,绘制了钻柱内信号传递的幅频特性曲线,说明随着频率的升高,钻柱内信号呈波动性衰减,通过分析钻柱长度和通信频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按照钻柱两端波动幅值比选择通信频率的方法;并通过地面模拟实验,证明了不同频率信号在相同钻柱内的信号传递情况符合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